揚松斯

Jan of an

馬瑞斯·楊松斯(拉脫維亞語:MarissIvarsGeorgsJansons,1943年1月14日-),生於拉脫維亞里加。指揮家。其父親阿維德·楊松斯(Arvīds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的指揮家,母親IraidaJansons是猶太歌唱家,曾為里加歌劇院的首席歌手。

人物簡介
楊松斯童年時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並在里加歌劇院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1946年他的父親獲得國際指揮比賽第二名,而被前蘇聯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YevgenyMravinsky)選中作為其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助理。1956年舉家遷往列寧格勒,楊松斯自此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指揮專業,同時他的小提琴水平仍舊是學校最棒的。以優異成績研究生畢業的楊松斯,1969年得到了去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UniversityofMusicandPerformingArts,Vienna)留學的機會。在留學期間,他在維也納師從漢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Swarowsky)和奧斯特拉切爾(KarlÖsterreicher),同時在薩爾茲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揮大師卡拉揚的點撥,並被卡拉揚選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助理。1971年,楊松斯獲得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的第二名,並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改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首次登台。1973年,擔任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副首席指揮的職位,並擔任穆拉文斯基的助理。在此期間,楊松斯不但深受穆拉文斯基的影響,而且也隨同穆拉文斯基進行了多次世界巡演。在穆拉文斯基逝世後,楊松斯仍然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改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與穆拉文斯基的接班人尤里·特米爾卡諾夫合作密切。
1979年,楊松斯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至2000年,在楊松斯的帶領下,奧斯陸愛樂樂團從北歐一個小樂團已經躍升為國際上一流樂團。1992年,楊松斯擔任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1997年到2004年,擔任匹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1年被推舉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榮譽會員,同時他也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會員。2003年,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2004年,楊松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至此,楊松斯成為了少有的同時擔任歐洲兩個頂級樂團首席指揮的指揮家。除此以外,他在1992年初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時,就與之建立了親密、融洽、特殊的友好合作關係。2006年,楊松斯首度指揮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在這場音樂會中選擇了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和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等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並當選為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度的年度指揮家。在2012年,楊松斯將再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以此紀念楊松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20周年。
在1996年的奧斯陸,楊松斯曾與死神擦肩而過。1996年的4月25日,楊松斯在奧斯陸指揮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在演出最後一幕時,心臟病突發,倒在了指揮台上。由於當時楊松斯沒有選擇在身體很糟糕的情況下停止指揮,造成了他日後很嚴重的心臟問題。此後,他一直在瑞士療養,後來匹茲堡的外科醫師在他的胸口安裝了一個心臟起搏器,以幫助他的心臟正常工作。而在1984年11月21日,楊松斯的父親阿維德·楊松斯,在曼徹斯特指揮哈雷樂團的音樂會上,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當時,楊松斯正在米德爾斯堡率領奧斯陸愛樂樂團進行他們在英國的首次巡演,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他秉著對事業高度的責任意識,堅持完成了演出任務。楊松斯曾表示,由於遭受歐洲和美國的時差問題,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2004年楊松斯離開了美國的匹茲堡交響樂團。而此後,楊松斯也很少指揮歌劇,直到2006年,楊松斯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姆欽斯科縣的麥克白夫人》(導演MartinKušej),是其1996年後首次指揮歌劇;2011年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了音樂會版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6月至7月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在荷蘭歌劇院演出了十場《葉甫蓋尼·奧涅金》(導演StefanHerheim)。重返指揮台的楊松斯,仍舊繼續著他對音樂的熱情和他“音樂不能停”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