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英軒

2006年12月,“掇英軒”傳承了“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被安徽省政府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傳承的“紙箋加工技藝”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紙箋加工技藝”主要傳承人劉靖也先後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中國科技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等職。

簡介

“掇英軒”坐落在距安徽省會合肥五十四公里,素有文化之鄉美譽的巢湖市黃麓鎮。掇英軒以研究中國優秀的傳統紙箋加工技藝,恢復與發展中國古代名紙名箋,服務現代書畫藝術為使命。“掇英”兩字即有拾取古代紙箋精華之意。
經過多年百折不撓、孜孜不倦地追求,1999年掇英軒終於將失傳近百年的御用紙名品“手繪描金粉蠟箋”複製成功。面市後得到廣大消費者及相關專家的認可和喜愛。北京榮寶齋對“掇英軒”的手繪描金粉蠟箋評價是:“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其製作技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可代表中國傳統手工製紙之最高技藝。”2005年其製作技藝被載入中科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中。
2000年“掇英軒”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有關課題組合作,成功複製出明代“造金銀印花箋”,並共同發表論文《造金銀銀花箋》,對古代文獻中的謬誤作了糾正。製作技藝亦被《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收錄。成功複製出明代“造金銀印花箋”後,又對傳統技藝進行改革,生產出更加精美的“金銀印花箋”,填補了市場空白。
此外,又相繼恢復與發展了泥金箋、透光箋、硃砂箋、絹本宣、羊腦箋、流沙箋等加工技藝,使我國古老的紙箋加工技藝得以延續、發展。目前“掇英軒”牌箋紙已有粉蠟箋、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版水印箋、絹本宣、透光箋、硃砂箋、羊腦箋、流沙箋、灑金箋及各種水印箋等上百個品種。

媒體報導

“掇英軒”的努力受到 了眾多的社會媒體的關註:
CCTV—1《朝聞天下》、CCTV—3《綜藝快評》、CCTV—4《華夏文明》、CCTV—10《走進科學》、《中華手藝》、安徽衛視《今晚報導》、《新聞觀察》以及《中華文化畫報》、《裝飾》、《美術觀察》、《書法導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華東版、《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合肥晚報》、《巢湖日報》等相繼進行了專題報導。

獲獎情況

2006年12月,“掇英軒”傳承了“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被安徽省政府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傳承的“紙箋加工技藝”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紙箋加工技藝”主要傳承人劉靖也先後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中國科技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等職。2009年6月由國家文化部授於“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廠長簡介

劉靖,男,1972年生,安徽省巢湖市人,畢業於合肥聯合大學工業產品造型專業。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中國科技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書畫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