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嘉拉姓

拜嘉拉[拜嘉拉、白佳拉,讀音作bài jiā lā(ㄅㄞˋ ㄐㄧㄚ ㄌㄚ),滿語為Baigiyala Hala]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拜嘉拉氏,亦稱白佳拉氏,滿語為Baigiyala Hala。
拜嘉拉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原被稱作虎爾哈人,在俄羅斯稱“吉切爾人”或“那乃人”,世居虎爾哈河流域(今黑龍江省黑河市對岸俄羅斯境內)。
虎爾哈河,即今牡丹江,在唐朝時期稱忽汗河、或稱忽汗水;金國時期稱呼里改江、或稱骨烏里改江;元朝時期稱忽爾哈河;明朝時期稱胡里改江,又稱呼拉哈河、虎爾哈河、胡爾哈河、呼爾哈河、火兒哈河等。清朝時期稱虎爾哈河,民國時期稱牡丹江。“虎爾哈”,即滿語“灣曲”、“響水”的意思。
滿族拜嘉拉氏後多冠漢姓為白氏、那氏。
二.郡望:
牡丹江:舊稱虎爾哈。牡丹江市,因江得名。牡丹江系滿語“牡丹烏拉”轉譯而來,意為“彎曲的江”。周為肅慎地,漢晉屬挹婁,南北朝屬勿吉,隋屬靺鞨,唐屬渤海國,金屬胡里改路,明屬奴兒乾都司,清代屬寧古塔將軍轄區,今郊區乜河村(古稱尼葉赫)是寧古塔通往三姓的重要驛站。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修築中東鐵路建火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遂取名“牡丹江站”。清末添設民官後,隸屬寧安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隸屬寧安縣管轄。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以後,在牡丹江車站周圍丈放街基,人口不斷增加,店鋪日益興起,逐漸形成集鎮。東北淪陷後,民國二十五(公元1936年)12月,圖們江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通車後,牡丹江新站(今牡丹江站)落成,成為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偽滿康德四年(公元1937年)6月27日,增設牡丹江省;同時設定牡丹江市,從7月1日開始執行。在偽牡丹江省公署內設立牡丹江市政籌備處,同年12月1日,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隸屬牡丹江省管轄。偽滿康德十年(公元1943年)10月,在實行第二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中,設定了東滿總省(包括牡丹江、東安、間島)和興安總省(包括興安東、西、南、北四省),設定了牡丹江市,東滿總省公署駐牡丹江市,並在原十四省的基礎上,增設了牡丹江省、通化省。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東北局派幹部到達牡丹江,建立了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4月10日,綏寧省首屆臨時參議會決定,創建綏寧省,牡丹江市隸屬綏寧省管轄,並為綏寧省省會。同年10月8日,撤銷綏寧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專區管轄。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8月20日,設定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省管轄。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7月9日,撤銷牡丹江省,將牡丹江市劃歸松江省管轄。1949年12月,將牡丹江市郊區部分村屯分別劃歸海林、穆稜兩縣。1951年底分設四個市轄區,為丁等市。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將原海林縣興隆區的江南、乜河、下乜河、興隆、海浪和柴河區的樺林、工農、互利、鐵嶺等九個村劃歸牡丹江市管轄。全市管轄範圍恢復到1945年10月的原狀。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關於人口在二十萬以下的市一般不設市轄區的規定,撤銷了四個市轄區,改設六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1月,全市總人口已超過二十萬人,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撤銷六個街道辦事處,設立愛民、東安、西安三個市區和一個郊區。同年8月,將牡丹江市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10月,將寧安縣溫春公社劃歸牡丹江市管轄。1960年4月5日,將牡丹江專區的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62年9月22日又將寧安縣劃回牡丹江專區管轄。1966年2月8日,將牡丹江市改由省直轄,1968年2月又改由牡丹江地區管轄。1970年10月,設定陽明區。1983年9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進行市帶縣試點,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原牡丹江地區的寧安、海林、密山、林口、穆稜、東寧、虎林7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同年10月18日,省政府決定,綏芬河市由牡丹江市代管。1988年後,密山、海林兩縣先後撤縣設市,改由牡丹江市代管。1992年10月,省政府決定,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至此,牡丹江市共轄五個區,領導五個縣,代管兩個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