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他們或是老同事、老同學,或同住一個村莊、社區,自發“抱團”生活、休閒,互幫互助,變被動為主動,不僅子女不在身側的孤獨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目前抱團養老已成為泉州市不少“空巢老人”自發的選擇。

概述

抱團養老抱團養老
中國正在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基數龐大的老齡人口對於養老的需求十分強烈,而原有的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以房養老方式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品質,成為全社會面臨的現實考題。一方面,社會流動加速,讓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受到猛烈的衝擊;另一方面,一些市場化的養老機構收費較高,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在此背景下,通過助人自助的“抱團養老”,將老年人群體打造成為一個利益相關、關係相互、情感相系的養老共同體,有助於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擁有更多的保障和樂趣。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晚年生活更加美好,需要不同年齡結構、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手段,“抱團養老”的目標就是通過老年人助人自助的“自我救贖”,來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互動,拓展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路,緩解當前的養老困境。

長期以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們只看到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三方面的力量,卻忽視老年人群體自身的作用。作為社會運行的黏合劑和潤滑劑,“抱團養老”體現了難能可貴的共同體意識,有助於讓老年人的夕陽圖景更加豐富多彩,為破解養老困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激發老年人群體的活力,搭建養老社會化的民間支點,“養老共同體”有助於讓老年生活更有品質。

觀點

正面

從國家角度看,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快速到來,迫切需要養老事業的迅速跟進,但是,中國的養老事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跟不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速度,抱團養老,可以很好的彌補中國養老事業發展的不足。

從家庭角度看,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依靠子女養老已經難以成為現實,因為一對年輕的夫婦要承擔四個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養老,而抱團養老,老人之間互相照顧,可以很好的減輕子女的負擔,發揮老人餘熱,讓年輕人更安心工作。

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看,鄰里相望、互相照顧,是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抱團養老是對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從中國的的社會性質看,抱團養老也非常有前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推崇的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抱團養老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總之,無論從怎樣的角度分析,抱團養老都是在中國十分值得推廣的一個模式。

質疑

“抱團養老”真的很美。老人們聚在一起,生活上相互幫助,情感上互相慰藉,相比社會養老而言,人們負擔得起,更重要的是其不脫離當地的生活環境;相比居家養老來說,又紓解了空巢老人孤苦伶仃的困境,為子女外出務工、發家致富省去了後顧之憂。這種互助養老模式,實乃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一大“秘方”。

但實際上呢,真有這么美?在我們認為“抱團養老”很美的時候,其實是基於幾個前提條件之上的。第一,老人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常需要是能夠得到基本滿足的;第二,老人們的家境還算殷實,子女們有一定的負擔能力;第三,它是熟人社會裡的守望相助。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新聞中才是一片“夕陽紅”。張老人家成為老夥伴們的大本營,大家抱團生活,時常帶些炸肉、糕餅等食材一起做飯,聚餐之後,可以在一起打牌、唱南音、跳廣場舞……熱熱鬧鬧,共度美好的夕陽時光,如同一家人一般。

可是,反過來一想,滿足這些前提條件真的容易么?首當其衝的是,怎么才能在陌生人社會下構建出熟人社會裡的情感格局?其次,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在這之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或者說該承擔多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那些孤寡老人怎么辦?家境太差、子女不孝的老人咋辦?都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此外,必須得指出,“抱團養老”的實際作用真沒那么大。所謂的“抱團養老”,說白了就是一種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但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而言,其有多大的餘熱可供散發,答案可想而知。典型的是,如果低齡老人真的能照顧高齡老人的生活起居,敬老院、養老院裡面那些專業的義工、護工、社工等,顯然就沒存在的必要了。簡言之,“抱團養老”更主要的是消減老人們的孤獨感,解決精神層面老來有“伴”的問題,以及避免“獨居老人家中去世幾天才被發現”等極端個案的發生,其餘方面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如何做

抱團養老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已經悄然在全國各地盛行,“抱團養老”的優勢不難明了,不僅能夠讓老人互相照顧,而且還實現老有所樂,無疑,這是一種有力的養老補充方式,然而,現在的“抱團養老”多是由老人們自行組織,自己選擇地點,自己抱團,雖然老人在一起能夠互幫互助,但老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他們抱成的“團”,也未必能夠溫暖到團體中的每一個老人,因此,要想讓“抱團養老”更加溫暖,仍需要更多的愛注入,換言之,不能只讓老人們獨行,要給予更多的關愛,更需要制度層面的愛。

興趣愛好相同或相近的老人在一起,是開心的,這樣的生活也是快樂的,有益於老人的身心健康,況且“抱團養老”多是建立在老人自願的基礎之上,他們往往制訂有規章制度,大家能夠自覺遵守。因此,關係也能夠保持持久。

“抱團養老”是老人互相取暖,但老人對於情感的需求,決不會滿足於這些,他們仍然需要兒女的關愛。因此,並不是讓老人“抱團”了就萬事大吉了,子女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老人雖然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但也需要子女的親情,因此,子女雖然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但必要的探望和電話,則是必須要具備的,如果老人有困難,作子女的也可以“抱團”幫助解決。換言之,老人的兒女也可以“抱團”,比如輪流探望老人,輪流邀請老人外出活動等等。

“抱團養老”如果僅靠老人們自己的力量,恐怕不會太順利,還需要政府層面的“制度性鼓勵”。要提供平台支持,既要物質上的支持,更要政策上的支持。如提供為老人服務的設施、活動中心等;如開設食堂讓老人可報名用膳。各方都可提供各種平台,促進老人們的交流,為抱團養老提供更多的支持。其實,“抱團養老”可以分農村式和城市式。農村老人的“抱團養老”,未必能夠通過自行組織形成,可以由村幹部牽頭組織,並提供一定的場所,比如一起聊天,一起種田等等,而城市的“抱團養老”,則可以藉助社區。而“抱團養老”也未必就要搞得轟轟烈烈,哪怕規定打聲招呼,一起散步,也同樣是“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不複雜,也不簡單,唯有注入更多的愛,“抱團養老”才能“抱”得更溫暖。

點評

有共同語言,有相近的作息時間、生活方式,老人們自髮式的抱團養老,可以說是當前老齡化背景下,社會化養老的一種不錯的嘗試。不過也要看到,抱團養老不是你想選擇就選擇,它具備的較高門檻,同樣不可忽視。比如老人們首先能夠完全自理,且具備“抱團”的物質基礎,再者,要有相對開放和公共的休閒娛樂場所等等,這些條件勢必令相當一部分處於社會“底層”,又恰恰需要公共救助的老人被排除在外。所以,抱團養老只是一種可選擇的自發方式,不可強求。同時,抱團養老中相關部門所應該肩負的公共責任也不能缺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