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罵哥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人物:剽悍店主胡公子。人稱“胡公子”的胡為是一家網店老闆,由於不滿買家給出的差評,胡公子爆發怒吼,痛罵打差評的買家。沒想到網友居然稱讚他的叫罵“有搞頭、有嚼頭”。於是,每天都有幾千網友直奔胡公子的網店,只為一睹他的差評。用某位買家的話說:“我買的不是商品,是罵。”而在武漢的高校里,也有一群“找罵族”。

讓人憤怒的帖子

“今年21歲了,生活很發愁:學校里課不多就是生活費太多,每月一萬難用完;羨慕住宿舍的同學,我住在校外150平方米的房子裡,啥都有就是人太少;昨天和第30個女朋友分手,今天又有女的來追。整天生活在這種環境裡,我都快得憂鬱症了。我都愁成這樣了,掙扎在貧困線上下的同學們,你們還活著幹嘛?”記者在武漢某重點高校的貼吧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帖子,緊隨其後的是網友的一片罵聲。一名叫“隨楓落燁”的網友說:“雖然知道你是故意的,但還是要罵你!”據了解,這樣的“找罵帖”在高校貼吧、論壇上並不少見。

··

小阮是武漢某職校大二的學生,性格內向的他一直是大家眼裡的好學生。可小阮說:由於擔心以後找不到好工作,他時常覺得煩躁壓抑,而他宣洩內心鬱悶的方式就是發帖“找罵”。

故意找罵動機各異

在武漢理工大學隨機調查發現,50名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5人曾在網上發過“找罵帖”,有42人曾見過這樣的帖子並以叫罵的形式跟帖。
據了解,“找罵帖”的內容一般分為以下幾種:炫耀、詆毀自己或他人、惡意抨擊社會或某種現象。而發帖者在網上所說關於自身的情況,大多與事實不相符。“心裡堵得慌,想吵架又找不到人,只好在網上發泄。”一名發過“找罵帖”的學生說。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發帖的學生大多是為了宣洩心中的壓抑而刻意製造噱頭、引人叫罵。但也有個別抱著出名的念頭故意炒作的學生。“我是用真名發的,現在學校里認識我的人可比以前多多了。”武漢某職校的學生小裴說,他引看帖的人來罵,就是為了出名。

有人理解有人不解

“可能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吧。”湖北中醫藥大學大二的學生樊帆說,他在校園論壇上見過一個把自己描述得很壞的同學,細聊之後才知道,該同學連續掛科6門,心裡十分難受,於是發帖將自己詆毀一番讓別人罵,以此宣洩。
“他們也許在尋找變相的認同。”武漢工程大學大四的學生李嘉認為,這樣的人可能是在炒作,或是在罵陣中尋找肯定自己的人,以此來支撐或許根本不存在的“炫耀”。
對此,家長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的孩子怎么會去找罵?”湖北經濟學院小肖的母親王女士說,她從來不罵孩子,更不能接受別人罵。她認為,沒什麼問題是必須通過“被罵”來排解的。
而中南民族大學王錦的父親卻認為,他理解這種解壓方式,“其實孩子的壓力,父母、朋友不一定理解,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怎樣宣洩”。

如此宣洩不如理性面對

針對“上網找罵”這一現象,記者採訪了中南醫院神經科副教授、高級心理諮詢師肖勁松。他認為,導致學生出現這一行為的原因是過強的孤寂感和受虐心理傾向。“找罵的學生通常具有完美人格的特徵。”肖勁松說,他們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比較優秀。正是由於過度追求成功,他們的心理壓力也高於常人。“對於壓力,宣洩不如化解。”肖勁松建議大學生通過兩種方式減壓:增強自身能力,包括適應社會、學習與人交往;理性面對壓力,正確排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