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

扼腕,一詞是從史實中留下來的詞語。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慮、憤怒、激動等心理活動,是書面語言。從史實中留下來的詞語。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慮、憤怒、激動等心理活動,是書面語言。” 柯靈 《香雪海·文苑絮語》:“淒涼的詩篇,像田間可愛的野花遭到風雨摧殘一樣令人扼腕,嘆息。戰國時期,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他的父母及家族不少人都慘遭殺害,他隻身一人逃亡到燕國。經過別人的介紹,太子丹找到有名的俠士荊軻,荊軻也接受了刺殺秦王的艱巨任務。

基本解釋

[wring one's wrists in sorrow or despair] 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慮、憤怒、激動等心理活動。

樊於期(fan wu ji )偏袒扼腕而進曰。——《史記·刺客列傳》

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詳細解釋

亦作“ 扼捥 ”。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腕、表示振奮、惋惜、憤慨等情緒。

《戰國策·燕策三》:“ 樊於期 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乃今得聞教!’”《韓非子·守道》:“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內,而無扼捥聚脣嗟唶之禍。” 宋 陸游 《<傅給事外製集>序》:“每言虜,言畔臣,必憤然扼腕裂眥,有不與俱生之意。” 清 薛福成 《後樂園記》:“撫時扼捥,壎唱篪和,其音如貫。” 柯靈 《香雪海·文苑絮語》:“淒涼的詩篇,像田間可愛的野花遭到風雨摧殘一樣令人扼腕,嘆息。”

歷史典故

扼腕

“扼腕”一詞就是從這段史實中留下來的。“扼”音è,動詞,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腕”就是手腕。“扼腕”就是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手腕,表示振奮或激憤的情緒。現在一般表示惋惜的情緒,是書面語言。如:扼腕嘆息,扼腕長嘆等。見於《戰國策·燕策三》。

戰國時期,秦國將領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他的父母及家族不少人都慘遭殺害,他隻身一人逃亡到燕國。秦王不罷休,用千金和萬戶侯的官位來懸賞捉拿樊於期。 樊於期到燕國後,被燕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早就痛恨秦王,所以對樊於期非常同情,並且待他很好。

秦國自然對燕國很不滿,不斷向燕國施加壓力,揚言要進攻燕國。太子丹廣泛招攬人才,想派勇士去刺殺秦王。

經過別人的介紹,太子丹找到有名的俠士荊軻,荊軻也接受了刺殺秦王的艱巨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荊軻認真地琢磨了一番,他認為必須帶上秦王極需要的禮物,才可能受到接見。於是決定帶上燕國的詳細地圖和他懸賞捉拿的要犯樊於期的頭顱,以作為晉見的禮物。

荊軻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了太子丹,可是太子丹一再猶豫,他實在不忍心殺害為避難而投奔他的樊於期。在這種情況下,荊軻只好親自去見樊於期。寒暄之後,他對樊於期說:“秦王對將軍夠殘酷的了,滅了您的家族,現在仍不放過您,您打算怎么辦呢?”

樊於期仰天長嘆了一聲,極為悲憤地說:“我一想起這些,就痛入骨髓,可惜沒有報仇的好辦法啊!”荊軻稍停了一會兒,小聲地對樊於期說了太子丹的打算和自己的想法,結尾時極為誠懇地說:“願得將軍之頭以獻秦王,藉此機會替將軍報仇,不知將軍能應允否?”

樊於期一聽,頓時眼裡放出了光芒,他用力一下子撕開右邊的衣袖,袒露著右胳膊,然後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向前一步,十分振奮地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所盼望的啊,今日才有幸得到您的指教(原文是‘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今乃得聞教’)!”說完,他毫不猶豫地抽出佩劍刺向了自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