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靈讓風吹

打開心靈讓風吹

《原創閱讀文庫·美文:打開心靈讓風吹》是一本集情感、生活、山水等為一體的美文集,也是作家(樂祥濤)的第二本散文集。作者用詩人的眼光、思維和文筆去審視、發現、解讀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東西,然後用自己獨特的文字把它述說出來,同時也印證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這一道理。全書由六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寫鄉音的,其二是寫親情的,其三是寫山水的,其四是寫青春的,其五是寫心靈的,其六是寫生活的,每一個部分都各具特色。

內容簡介

《原創閱讀文庫·美文:打開心靈讓風吹》提供一個精美的選本,讓你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寫作水平、審美水準和人生品位,為自己的人生開闢一片廣闊的天地。

作者簡介

樂祥濤,河南商城人。有多篇作品分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一級報刊及《天津文學》《百花園》《寧夏日報》《甘肅日報》等省級報刊發表。出版有詩集《那人·那泉·那月》,散文集《走筆豫南》等。獲過《詩刊》《河南日報》《椰城》《大河報》《錢江晚報》《中國作家》等徵文獎。也有作品被《晚報文萃》《散文選刊》等轉載。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輯鄉音依稀
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
又逢櫻桃花開時
桂花飄香
山菊花開
花是故鄉的鮮
柿子熟了
城裡的詩意鄉下的蓮
蘑菇,蘑菇
立夏時節聞鱔香
一口井,遺落在
故鄉的田角
第二輯至愛親情
生長在花盆裡的母愛
有線電話
見證父母的金婚
留夢的河流
母親的姿勢
陪讀
一樹雪花
枕著父親的
微笑入眠
想起母親的臘八粥
聽五奶唱民歌
第三輯筆墨山水
丹青劉小坳
金剛台聽雨
穿越或者旅行
溫泉斷想
泉霧
在島上看風景
拂堤楊柳醉春煙
壩上的月光
雞公山上觀日出
觀音山佛緣
打開心靈讓風吹
東河品茗
第四輯青春勵志
學會放棄,珍惜擁有
生命的質量
別拿青春當乾糧
一隻麻雀的生存訓練
面對楊光
花開留給別人看
有一種感動叫體諒
謁許世友將軍墓記
拜謁紅軍洞群
爬山的心情
生不逢時
第五輯心靈驛站
心和桃花一起開
小烏掠過心靈
對一棵紅桂的退想
遭遇一場雨
新解書法的審與美
一隻鳥划過的視線
下進心情里的雪
掃落葉
惑,及其以外的事情
為留守同學撐一把傘
第六輯生活如詩
鏡子的啟示
竹的氣息
悠然。以鳥的方式
金邊吊蘭
一片雪花的舞蹈
不妨麻煩一下小偷
護城河春柳
泉,水之花朵
鱔道
為奇石展翅
父親的奧運情結
憨厚的弟弟
倘佯在百家詩林之間
後記

後記

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
那方石板,總是清清地流淌著細細的水,就像平平常常的日子在不間斷地滑動。當你留心一些的時候,季節就變換著色彩,在你心尖尖上流過。剩下的還有恨啊、情啊、愁啊什麼的,也都在你思想的旮旯里打著轉悠。
三月就那么輕輕地來了。沒有變化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變化了的是那泓清靜的水。初看上去時,是看不見它那滑痕的,如果仔細地一瞅,才看見在石口的下方水流成了如簾一般的細瀑,這時你才相信水是游著的。
有一個叫三姐的女孩,總是坐在那青石板的旁邊,洗那總也洗不完的什物。這個時候冬天剛剛過去,春天才緩過神來,一切都在萌動之中,唯一能點綴的就是三姐頭上用紅色頭繩扎著的羊角小辮,在青青石板和清靜水的映襯下,像蜻蜓般立在水的一方。
木槌的起落聲在不規則地迴響,整個村子都能聽得見。這聲音傳到三姐娘的耳朵里時,三姐娘這才放心,她知道女兒又在青石板上漿洗著日子。
三姐是走進青春期的女孩,最讓娘不放心的是她沒有長成苦大仇深的樣子。這樣一來,那些好事的和躲在老槐樹後面偷著看的後生,總是找著藉口光顧池塘的角落,不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問話,就是悄悄地在水中丟上一粒石子。三姐娘最恨這些,生怕三姐有個閃失,所以她有時間時就來看一看,沒時問時就喊上一兩聲。
都說三月的桃花是喊著開的。開始我不以為然,後來見書上寫的和看那桃花嬌艷嫵媚的姿色確實令人生情後,也就相信了喊桃花一事的發生。
不過,我可以作證的是,池塘邊那棵老槐樹的槐花是被喊開的。可能是三姐的乳名叫槐花的緣故,還沒有進人四月,總有聲音從村口傳到池塘,“槐花……槐花……”不經意間,那棵老槐樹上的花被喊開了。
沒曾想,枯萎的時候老槐樹是歪著脖子又駝背的。可到了花期的時候,老槐樹竟是那樣的多情。滿滿一樹的白色槐花簇擁著、怒放著,把一個季節展示得一覽無餘,遠遠望去老槐樹成了一棵茂密的花樹。那些雪片一樣的花瓣陪伴著綠葉,翠生出醉人的景象。這時的你分不清是葉襯花還是葉伴花,但可以肯定的是:葉伴花時會使葉更加青翠,花依葉時會使花更加潔白。
最能體現槐花魅力的還是它的清香。無論是村口、地頭還是池塘的旁邊,一陣微風吹過,沁人心脾的香,那一定是槐花給予的,就連流水也能淌出它的香味。正如一首詩中寫的那樣:“槐林五月漾瓊花,鬱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
這時,可人的一樹槐花,不僅展示著季節,芳香著村子,同時也在豐富著人們的想像。因為在那個清貧的年代,槐花是可以製作成槐花飯和槐花湯的,如果能吃上槐花清蒸魚,那會是一年難忘的事情。
當季節走人深處的時候,那淡淡花香薰染的青石板上,三姐正赤著腳在石板上嬉水,到動情處時競忘了是在水裡,一個趔趄,三姐一下沒入了池塘。
還好,躲在老槐樹後面的我看到了一切。對於剛剛有點水性的我,沒有想到過多的事情,高聲呼叫之後就一頭撲向水裡。結果,我把三姐舉起來的時候,我就沉人了水底。
直到我離開村子的時候,也沒弄清是自己上了岸,還是被別人救上了岸,因為那兩個搗蛋娃說我是和三姐一起被抬回村子的。
如今,那青青的石板還在,細細的流水還在,只是三姐的聲音和槐花的清香沒了蹤影,但記憶深處里的笑容依然燦爛。
又逢櫻桃花開時
昨日,見到一位攝影師剛拍到的櫻桃花盛開的照片。那一刻,我一下被畫面上燦爛的櫻桃花吸引了。看著看著,那櫻桃花竟看成了一張慈祥的笑臉,那笑臉分明是表奶留下的。接著,表奶的笑臉和櫻桃花開在我的思緒中鮮活起來。
表奶很善良,她帶給我美好回憶的不僅是她的微笑,同時還有她親手栽下的一棵櫻桃樹。在那個年代裡,擁有一棵果樹是很不容易的,那簡直就是擁有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但表奶卻將這筆財富給予了我們那永遠也不能忘懷的童年時光。
表奶家的那棵櫻桃樹不知是什麼時候栽下的,總之到我記事時,它已是一棵很大的樹了。
每當春風吹過以後,那樹在它的枝條上慢慢地冒出一片晶瑩,過後就是綠油油的葉尖露出小頭。如是清晨看上去,那露珠罩在那些嫩尖上,像童話世界裡的王子披上晶潔的外衣,分外好看。
但最讓人驚嘆的是,那些葉還很小的時候,那些花就開了,那花分明比葉長得更快,仿佛是一夜之間那千萬朵花蕾都露出了笑臉。一般一株花枝就有三四朵花蕾盛開,那些花由紅色、淡紅色到紅白相間地盛開著,硬是把那棵樹開得看不到樹葉為止。
接下來在花蕊的下面會露出綠色的果實。說實話我們是看著那些果實長大的,這個時候起,表奶就開始呵護這一樹櫻桃了。P2-4

序言

從地緣文化上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靈醒詩性的“魚米之鄉”——豫南名郡信陽,處於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區,屬於纖巧奇幻的楚文化,與厚重的中原、苦寒的北方在文化上大相逕庭;從全國性的文學記憶上講,離我們最近的關於信陽的文學記憶,或許是與丐幫、馬大元、馬夫人、喬峰這幾個虛擬人物相關聯的,他們來自於金庸的筆下;而在現實的文學版圖中,信陽、豫南的地域、山水與某位信陽作家的緊密關聯也論及較少。文學史上,白馬湖派散文、荷花澱文學等早已分別與夏丐尊、豐子愷、葉聖陶、朱光潛及孫犁等名字關聯在一起。
近讀樂祥濤,感覺在這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時代,他的以豫南的山水、風物、人情為抒情空間的散文,柔情、淡雅、明麗,地域特色鮮明,呈現出“詩化散文”的關學特徵。這固然是他個人人到中年後的平和心性的外化,長期的人生積累與積澱的文學形式的宣洩;固然是與當前的地方論壇文化興盛、地方發展旅遊經濟、各地遊歷之風盛行相關;但更是豫南靈、秀的地域文化與他遇合後在他身上的強烈顯影,更是豫南一方水土的文學表征。
相較於一般鄉土散文作家對鄉村的苦難書寫,或者在城鄉比照視角中對鄉村的感嘆,樂祥濤的散文要“明麗”得多,是關於豫南鄉土的一闋闋天唱。
樂祥濤散文的詩化首先表現為風格透明、情緒輕快。
在這本集子的開篇之作《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里:青青石板、清清的流水,剛柔疊加,以剛襯柔,定下了全篇風格清脆、情緒輕快的筆調。隨後是三月裡來,紅頭繩、黑髮辮的青春女孩三姐——乳名叫“槐花”的總是在青石板上洗衣的女孩出現在懷舊的文字宣紙上。“喊槐花”的民俗,懷春少男丟石子的鄉間小男女間的朦朧鄉趣,制槐花飯、燒槐花湯、槐花清蒸魚的豫南的鄉俗的點染,使得三姐靈醒如那個湘西的“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沈從文《邊城》)的翠翠了。
樂祥濤的散文表現的豫南鄉村的這種“健康、質樸、優美”的民風與人情,近似於沈從文的清麗,卻又自具豫南的輕快的鄉土特色。
行文的跳脫性是樂祥濤散文詩化的又一個表現。
跳脫性首先表現在從寫景、記游到哲理闡釋的頻繁自由轉換上。
《穿越或者旅行》中由浪花到衝浪浴的聯想,由攀緣峽谷到對人生低谷中把握機遇的沉思。《在島上看風景》等記游的文字濾去了遊蹤、時間、地點等繁碎的交代。特別是這篇文字的最後一句:‘‘或許此時的樹,把我們也看成了風景”,跳脫得近乎突兀,突兀到讓人心跳。《留夢的河流》寫河流、古屋、淺山、小路、水、景點的命名設計等,極盡閃轉騰挪之能事,移步換景,節與節之間,沒有一個字的過渡,而——
“‘丁零……丁零……’我的電話響了。
“竟是母親。在這樣一個時候我接到母親的電話,心裡半是驚喜,半是疑問。”
母親的來電倏然出現,簡直是空谷足音,文章也就隨之寫起了母愛,脫出了一般遊記散文寫景的窠臼。
這樣的不追求針腳綿密與起承過渡,像豫南的山丘地貌樣的文騰字挪還有不少。《丹青劉小坳》的首句:“雨,是著意的神筆,就那么輕輕幾下……”遽然抒情。《穿越或者旅行》中先寫在“谷底”對生命意義的體驗,隨之“快看,桂花”四字一牽引,立即墜入了一枝丹桂出崖來的奇景;而從“谷底”轉寫“瘦水”,則更是拔地而起,無任何過渡。
住在“跳脫性”對岸的是文字的“自然潤帖”,樂祥濤散文中隨處可見的鹽巴樣的對古詩的引用與融入也是那樣的貼切自然,它們仿佛就是自然隨意地長在他的文字里。比如《壩上的月光》里對月光詩的融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寒沙蒙薄霧,落月去清波。’……以古詩解讀今日的滿月,我想遜色的該是詩的意境,蔥鬱著的依然是不老的月光。”
今情與古情粘連,在省略了那許多首飾與包裝的同時,也提升了所寫的月景的文化內涵。
樂祥濤散文詩化的表現還有語言的不經意、詩性。
“她知道女兒又在青石板上漿洗著日子”(《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即使是日子把我們擠對扁了,那種經歷更讓人刻骨、更讓人銘心。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看所走過的路時,總覺得那些路有如母親手中的線,有穿越時的隱匿,也有流雲時的舒暢,那種感覺艱辛而又溫暖”(《穿越或者旅行》);“這個春天似乎雨水多了些,隨之就有了一顆潮濕的心”(《心和桃花一起開》)。
這樣的詩意的語言,用來寫自然景觀、內心的情緒波瀾,貼切、純美。而舉凡他散文的題目:“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一樹雪花”“心和桃花一起開”“一隻鳥划過的視線”“護城河春柳”“留夢的河流”“一片雪花的舞蹈”等,仿佛一道道素菜,涼拌、清炒、蒜茸、上湯,都詩意琳琅,蔥鬱明麗。不過他的題目偶爾也會放些薑絲、辣花什麼的,如“別拿青春當乾糧”“惑,及其以外的事情”等,臘肉炒辣花,提味醒神。
樂祥濤散文的詩化,在形式上表現為詩歌似的文內小節多、小標題多。《丹青劉小坳》《壩上的月光》《穿越或者旅行》等都是這樣;《一隻鳥划過的視線》《桂花飄香》等則表現為多物多事件的串聯。
樂祥濤散文也往往用詩似的開頭、結尾來強化其詩性。
他的《心和桃花一起開》是這樣開頭的:“這個春天似乎雨水多了些,隨之就有了一顆潮濕的心。”《一樹雪花》的結尾,人樹互映,有小說的機巧,更是“卒章顯其志”技法的還魂。《青青石板翠生生的花》以“如今,那青青的石板還在,細細的流水還在。只是三姐的聲音和槐花的清香沒了蹤影,但記憶深處里的笑容依然燦爛”來收束,一片懷舊的詩意、惆悵。
樂祥濤散文的詩化表現在抒情對象上則是喜歡選取柔性物事入文。
花(桂花、桃花、映山紅、槐花、小野花、櫻桃花、山菊花)、雪花、煙雨、河柳、園竹、山竹、月光、小鳥、溪流、母愛、品茗等明麗物事,如他自己所言“有一種風是心底吹出來的”。豫南的溫山軟水、四時風物,種出了這樣明麗柔美的物事。
哲思與詩性、詩情的如影隨形是他散文詩化的內在顯形。
當樂祥濤以一個詩人的情懷在豫南的山山水水裡自然蹚過、跋涉時,他說“岸,不是思想的邊緣,也不是馬致遠筆下憂傷的場所”;他說“是一隻鳥的起飛,攪亂了我思想上的寧靜,視線也隨之升騰……於是,我就在想:掠過不一定是傷痛,因為劃痕也會成為風景”(《一隻鳥划過的視線》);他說“回過頭來,再看看所走過的峽谷時,我就在那尋思:放開了去想,人生也不過如此,在時間的長河裡,不是穿越就是旅行”;他說“可是腿往往是會背叛眼睛和思想的”(《穿越或者旅行》)。
行文與文思的跳脫,語言、形式、技巧等的詩化鑄就了樂祥濤散文的空靈、詩性,使得他的文字時時有如飛翔。這一方面得益於他作為詩人的長期文學訓練,另一方面也注定了他的散文與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周濤的邊塞散文的雄渾、大氣無緣。它們是一方水土發酵出來的素點,是心靈的甜品,略點綴了些杏仁等提味的苦果,這裡就叫它“樂福記”甜品吧。在這樣一個物慾漂浮、遍地高碳的時代,“樂福記”甜品正好愉悅心靈。
當然正如同豫南山水缺乏浩莽、王氣,豫南人民聰明、靈秀,卻難免有纖巧之嫌一樣,樂祥濤的散文版圖也略顯纖巧,雖然偶爾也寫點“苦”,卻還是有意無意地遮蔽了日腳的枯燥、鄉村的相對貧窮、民眾的愁苦。
深得“俗”之三昧的張愛玲與民國的都市“市聲”遇合,成就了她文章的獨特;樂祥濤的散文,特別是筆涉山水的散文,則與豫南輕、靈的山水彼此尋找、相互塑造,互相成就。
(註:梅紓,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