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琴台路

成都琴台路

琴台路是成都市區內有名的一處勝景,之所以是成都勝景,不僅僅在於其鱗次櫛比的紅磚青瓦,而且還有琴台二字間濃濃的人文情懷。

開街

改造後的琴台路於2002年12月30日正式開街,全長900米,以漢唐仿古建築群為依託,以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示漢代禮儀、舞樂、宴飲等風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區的營造以及同周圍環境的結合。

琴台路處在成都市古建築比較密集、文化氣息比 較濃厚的通惠門,周圍有杜甫草堂、青羊宮、百花潭、文化宮等古文化遺址及公園。周邊建築即使是現代商業建築業多以坡屋頂造型、素色著色。琴台路既很好的融入這樣一片祥和的古文化氛圍中,又充分體現了自身的特點。這裡最富特色的是全長920餘米、橫貫整條街道的漢畫像磚帶,這條磚帶薈萃了中國目前面世的絕大部分漢畫像內容,遊人隨磚帶前行,宴飲、歌舞、弋射、車馬出巡等2000多年前漢代人的社會現實圖景和理想天堂便復活在遊人的視線中。

這條磚帶由16萬塊天然青石磚鋪築而成,仿真程度之高,令人叫絕。

由來

成都琴台路成都琴台路

相傳西漢時,四川臨邛有才女名卓文君,少年即以才名聲動四里,而且貌美如花,善撫琴,乃是地方豪

族卓王孫之女,出身名門,後雖喪夫,寡居在家,但是名流才子仍舊是仰慕他的才情,求婚者絡繹不絕。她慧眼獨識,相中了當時仍然是一介布衣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雖然詩琴雙絕,但是出身寒素,不為卓王孫所接受,卓文君為愛,毅然放棄優渥生活,與司馬相如私奔,後為生活計,甚至不惜淡掃蛾眉,當壚賣酒。而司馬相如也一洗書生面目,擔柴跳水,舉炊打雜,卓王孫乃是一方豪強,那裡能讓愛女如此拋頭露面,無奈之下也只得接受司馬相如,雙雙搬入卓府。生活安頓後,司馬相如發奮讀書,立志考取功名,要博個揚名天下。天道酬勤,司馬相如終以《子虛賦》,《上林賦》二賦博得漢武帝擊節,紫袍加身,一酬夙願。

功成名就後,司馬相如夜夜笙歌,很快就開始嫌棄對已是半老徐娘的糟糠之妻卓文君,欲納新人而棄舊人。卓文君得訊,很快賦信一峰,這就是流芳後世的數字賦,全文如下:

一別之後,

兩地相思,

只說是三四月,

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撫彈,

八行書無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相思、千繫念,

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言千語說不完,

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稟燭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三月桃花隨水轉,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我做男。

賦中情真意切,既有如歌如泣的哀訴,也有娓娓不絕的勸告,而且布局精巧,妙語連珠。司馬相如看罷,再次為卓文君的情意所感動,幡然悔悟,與卓文君再修前緣,從此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歷史

成都琴台路景色風光成都琴台路景色風光

古史

不僅如今的琴台路早以不復卓文君時的青石小巷,而且傳說中卓文君當壚賣酒的舊址,即如今文君樓所在之處也不復彼時竹籬泥牆的舊觀,取而代之的是橫亘東南,近一公里長的通衢大道和高達敞亮的樓宇。儘管如今仍舊保留的是飛檐斗拱的中式建築風格,二無論其內容和外延早已不是當時月亮,其餘且不論,就環繞琴台路上的漢畫像磚帶就已經令人嘆為觀止,這條更貫整條街道的磚帶薈萃了中國如今已面世的絕大部分漢畫像磚的內容,有人隨磚帶前行,宴飲,歌舞,游弋,射獵,車馬,出巡等2000多年前漢代社會實景和理想就復刻在遊人視線中,走在琴台路,恍然有人在畫中走,畫在人中游得時空交錯之感。

近史

琴台路在20世紀90年代又名珠寶一條街,市內較大的珠寶店均在此經營多年,如天和銀樓、珍寶閣等高檔珠寶店。

老琴台路改建後,增加了許多酒樓。如曾經的紫雲亭,獅子樓,如今的皇城老媽等。

特別之處在於琴台路修繕之後,保留了原有的老戲園,更名為“梨園”,傳統氣息濃重且富有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