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國小部分)

成語故事(國小部分)

《成語故事(國小部分)》是 2001年人民文學 出版的一本書。

內容介紹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成語故事(國小部分)(修訂版)》簡介:任何—種語言都有成語,但與其他語言相比,漢語中的成語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更悠久,運用更廣泛,地位更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徵也更鮮明。因此,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要想掌握漢語,要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重視成語的學習與探究。

那么,什麼是成語呢?不少人也許馬上想到的是成語的外在形式,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成語就是由四個字組成的詞組。”的確,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四個漢字構成的,語言學家稱之為“四字格”成語。據有人估計,漢語中四字格成語所占的比例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不過,雖然四字格成語占多數,但不是全部,還有非四字格的成語。例如兩字格的“推敲”、“漁利”;三字格的“破天荒”、“莫須有”;五字格的“小巫見大巫”、“樹倒猢猻散”;六字格的“五十步笑百步”、“風馬牛不相及”;七字格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十二字格的“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人們常用的四字格詞組也有不少並不是成語。如“刀槍不入”、“熱熱鬧鬧”、“英雄好漢”等等。所以,外在形式的字數不能作為是否成語的判斷依據。不過,從外在形式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不管是多少個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構成與一般詞語最明顯的不同在於:成語的構成是基本固定的,一般不能隨意調換文字和顛倒順序。例如“狡兔三窟”,不能把它拆成“狡兔”、“三窟”;也不能替換為“狡兔五窟”或“狡鼠三窟”;更不能把它的順序變換為“三窟狡兔”或“狡窟三兔”等等。因為,隨意拆開和調換順序後所表達的意義就不是成語“狡兔三窟”的意義了。當然,有的成語會有一些字面上的出入和順序上的適當調換,表達的意義卻不變。例如“諱疾忌醫”,可以說成“護疾忌醫”;“活龍活現”的“龍”也可以寫為“靈”;“千山萬水”可以倒序為“萬水千山”;“神差鬼使”可以變為“鬼使神差”。然而,這些變化是有條件的,不是隨意的,屬於成語的活用,這種變換不會影響成語的意義。可以說,成語不管是由多少個字構成的,都是一個固定的結構形式,不能隨意變換,這就是成語結構上的定型性。判斷一個詞語是不是成語,穩固的特定形式是主要依據之一。

成語結構的定型性意味著成語是一個完整的語言單位,這種完整性不僅僅表現在形式,更體現在於內容。也就是說,任何成語都有特定的完整意義,不能望文生義。例如,“三人成虎”,如果只按字面來理解,就會理解為“三個人變成了老虎”。但是,作為成語,它出自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戰國策》中記載的一則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說的是魏國的一位大臣擔心自己出使後,魏王偏聽偏信,而故意對魏王說,如果有三個人連續來報告說街上有老虎吃人,,魏王是否相信?魏王果然表示會信以為真。大臣即以此為例勸告魏王不要輕信謠言。這個特定的歷史故事中包含著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內涵:“謠言或訛傳一再反覆,就會使人信以為真。”作為成語的“三人成虎”所表示的就是這個意義。又如成語“胸有成竹”,有的外國人之所以會把它翻譯為“胸中有一根竹棍兒”,成為笑柄,就是因為不懂得“胸有成竹” 的特定含義。即使有些成語字面義與特定含義的關係較為直接緊密”,仍然不能只從字面義去理解。例如,“千山萬水”,特定含義是形容國土的遼闊,或自然景色的壯麗,或路途的遙遠艱險,要是只按字面理解為“山很多,河流湖泊很多”,那不是差得太遠了嗎!成語的特定含義往往是字面義的引申義或比喻義,或既有引申義又有比喻義。甚至字面本身只是一個故事的簡略標題,只起一個符號標記的作用,不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就永遠也猜木透它的真正含義。就說“洛陽紙貴”吧,字面淺顯,但並不只是要告訴人們一條市場信息:洛陽商店裡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了。也不是說洛陽出產的紙張質量好,所以賣高價。它其實說的是一個遙遠的歷史故事:晉朝的一位文學家左思寫出了一篇傑作《三都賦》,轟動了洛陽,人人都想一睹為快,可是當時還沒有印刷廠,要欣賞這篇傑作,得到商店裡買來紙張抄寫。

於是,人們爭先恐後去搶購紙張,導致紙價上漲。這是一個特定的歷史事實,但作為成語,它要表達的是由這個具體的歷史事實類比出來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比喻好作品深受歡迎,“廣泛傳播!可見,成語要表達的真正意義是字面 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沒有這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區分成語與非成語的又一個重要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