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每一個孩子:陳之華解碼芬蘭教育

成就每一個孩子:陳之華解碼芬蘭教育

《成就每一個孩子:陳之華解碼芬蘭教育》講述作者旅居北歐六年,出了兩本暢銷書。到處都有人問陳之華:芬蘭教育的特色在哪裡?她總是肯定地說:“以孩子為中心。”不論政府、學校、老師、家長。都以孩子的需求為重,協助孩子培養一生受用、帶著走的能力,永遠幫孩子留一扇機會之窗。就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所在。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成就每一個孩子:陳之華解碼芬蘭教育》作者從芬蘭赫爾辛基回到台北,一年多來,陳之華不改初衷地分享“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觀點,借著受邀至各地演講、書寫專欄的機會。近身觀察第-線的老師、官員。還有家長,也從女兒的學習歷程與體制直接對話。陳之華熱切地伏案寫下一篇篇觀察心得,對照芬蘭在師資養成、政府支援、社會機制卜昕做的努力,期盼為教育大環境帶來更多提醒。

作者簡介

陳之華,旅居芬蘭六年。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遊歷四十餘國。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曾任職台灣紐約設計公司、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等,並曾於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擔任西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客座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稿件散見於《台北畫刊》、《商業周刊》、《小羊月刊》、《康健》、《台灣立報》、《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父紀念館館刊》等。現為《親子天下》、《國語日報》、《旅人志》、《中時部落格》等專欄作者。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孩子的潛能,無限寬廣
前言 保護,是尊重的開始
第一章從赫爾辛基到台北
01給孩子成功機會,他們會學得更好
02自我突破,才是競賽重點
03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04差點理論與公路行車之道
05不同的學習進程
06學習的樂趣
07數學,不只是演練與計算
08將數學運用於生活才是成功
09東西教育觀的差異
10揚優批劣,不是最好的
第二章老師辛苦了/055
11老師,才是關鍵
12教師尊嚴,來自專業
13好成績,來自多元能力的好教師
14理論與實務並重
15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老師!
16老師辛苦了!
17他們,竟然可以選老師!
18為何不敢跟老師說?
第三章與孩子一起蛻變
19女兒的同理心
2與孩子一起蛻變
21賞識與尊重
22-青春與課業,可以雙軌運行
23活在當下
24尊重,來自恰如其分的教育
25教育貴在養趣
26孩子的潛能,需要空間與時間來開發
27把時間還給孩子
第四章親師齊力,共同撐起百年大計
28誤解
29相互提攜,而不再相互責備
30回到事物的根源
31溝通比評量更為重要
32再思考一下不適任
33為何人才變庸才?
34工會是專業與尊嚴的保障
35對談機制
36芬蘭的教師工會
37工會的角色
第五章少子化背後的省思
38養不起的未來
39謄對生命權的重新省思
40為育兒津貼生孩子?
41瑪莉老師的產假
42史帝芬老師的陪產假
43生養兒女的假期,可以有多長?
44托育中心
45找回幼兒教育的初衷
46讓幼兒充分體驗與探索
47發展學習的樂趣,協助孩子去探索
48享有公平的成長與學習起始點
後記 外國月亮,從來就沒有比較圓

後記

從書寫部落格到前兩本書的出版,以及報紙雜誌的專欄等,總不免會遇見滿懷疑慮的讀者來信問:“外國的月亮,就一定會比較圓嗎?”
面對這類詢問,我必定會特別用點心思“表態”與“說明”,除了不知道人們對於所謂“外國”的定義何在,更因為自己曾居住過的一處“外國”里的月亮,既不亮也不圓(以我們的觀點來看),真心一比,寶島家鄉絕對是美麗又可愛的天堂!
所以,“外國”之於我,是無限碩大而寬廣的天地,而各種天差地遠的不同,也連帶地讓“月亮”是否比較圓,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只要有人問我:“是否外國月亮就一定會比較圓?”我總會下意識地就反應出來:“當然不是!”
記得十多年前從美國夏威夷回到台灣定居的三年間,曾有朋友問過我:“旅居過這么多的地方,到底覺得哪裡最好?”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真要找到一處‘最完美’的地方,可能必須綜合各地的優點啊!”我也曾跟外國朋友提過類似的說法:“A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from each country would be perfect!”
但其實。當時的我已深刻明了到,世上沒有真正理想的烏托邦,也沒有最完美無缺的月亮;各國夜空中的那輪明月,不論在何時、何處,總都有著自己的“陰晴”與“圓缺”。而月亮,對我而言,就是同一個,只有從不同的地方和角度去觀賞,才會顯得如此截然不同,也使它形成了千百種不一樣的景致。
但我知道,這些的不同,永遠沒有絕對的美醜標準。當我們從芬蘭的北緯60℃看月亮好似大又圓的同時,她也有著隨時會陰晴圓缺的憂愁。所以,我看月亮的差異度,除了來自所處的不同緯度與文化環境外,也絕對與我們對於天穹上那輪明月的關注與期許有關。
旅居芬蘭的六年間,每回我只要到了鄰國瑞典,就不免驚嘆連連。嘆些什麼呢?嘆她的超市比芬蘭來得豐富、明亮、寬闊;嘆她的大小商家更雅致、多樣;嘆她的古典壯麗建築比芬蘭多又美;嘆她的小鎮更為細膩、繽紛;嘆她的男女老少,好像總比芬蘭人民多了那么點笑容、從容……
所以我每回要去瑞典之前,心裡就多了一丁點兒的興奮,不僅因為等一下就能從芬蘭素雅清麗的藍底白十字旗幟,轉到隨處可見、鮮艷亮眼藍底黃十字的瑞典“宜家”(IKEA)本色,而且隨處逛個超市、百貨公司或是進出公共圖書館,都能使我開懷不已。除了自己喜歡東晃西逛之外,或許正是因為對於芬蘭已然過於熟悉,總覺得需要換個環境讓自己能夠帶著“驚艷”與“刺激”感回去芬蘭才行。
我就這么在瑞典和芬蘭的大小城鎮之間,游晃了好幾年,也總是在不經意之中發覺了兩國文化、社會、藝術等既相似又相異之處。我曾經到過芬蘭西北邊的托尼歐(Tornio)城,這裡和瑞典的哈帕蘭達(Haaparanta)城之間,只隔著1公里寬的河流相對望。我們一家就在這兩座連體嬰一般的“雙子城”間,跨越早已不存在的邊界來來去去,不是先跑到瑞典逛逛吃個飯再回芬蘭來住宿,就是先把芬蘭的景物遊歷一番,再開3分鐘車去瑞典吃個冰淇淋;跨國之間其實就只像是跨城縣之間一樣地輕鬆來去無數回。雖然,兩城僅僅一峽之隔、幾分鐘路程之遙,對於我的感受卻仍有著千里般的差異。
記得,就在雙城之間遊蕩之際,我突然心有所感地深刻體會到,芬蘭要是沒有瑞典的600多年(1150~1809年)統治,以及長期以來受到來自瑞典的典章、文物、宗教、藝術與人文影響,就不會有今天的形貌與社會文化氣息了。
芬蘭廣納了可以吸收、融入的瑞典優質特色之後,再以自身民族性和獨特發展歷史,而呈現出來只有芬蘭才擁有的風采。至於歷經了近千年而尚未能完全吸收,或仍然學不齊全的瑞典特質,如性格更開朗大器、更擅長拓銷、積極動態等,芬蘭人就只能按著自己的脾性、步調,慢慢咀嚼、嘗試融合。不過,芬蘭人始終就不會完全像瑞典人,兩者的民族性確實有十分的不同。但芬蘭人卻在數百年間,漸漸學到了許許多多斯堪的納維亞區塊民族的人文精神與社會規範,再糅合自身的民族性、歷史社會條件和國家發展軌跡,而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她。
歷史,本就是動態地進行著。今天的芬蘭,也一樣有著不同以往的發展趨勢正在進行中,而她也一直不斷地吸納不同文化與環境來的新生事物,也將會發展出自己未來的另一種風貌,就像月亮一直有著陰晴圓缺的變化般。
芬蘭和瑞典這兩個鄰近的國家,雖然已經在同一個北歐區域裡相濡以沫、命運交纏了數百年,而且芬蘭也頗為充分地展現出許多瑞典味十足的風貌,但兩國之間還是有著一眼就看得出來的分野。所以,每次我來到瑞典,心底總多多少少不免會想到這兒的“月亮”,好像也開朗活潑一些,對下回的再度造訪充滿了期待與開心。
但是,瑞典相較下的開朗活潑,並不表示芬蘭就只會陰鬱寡歡、一無笑靨。因為讚許、欣賞、學習了他人,實在並不代表著自己的不好或是鄙視自己,因為這純粹只是看到了不同文化與民族的優質特點,而想要為自己增添一些更多元、更特殊、更具有發展前瞻的視野罷了。而這些從不同文化與環境學習、採納的不同處,終有一天,會隨著時間流轉與世代交替,不由自主地逐步自我調整、適度融合。
今天的芬蘭與東鄰俄國的現況相較。已足以自負幸運。但是,芬蘭人也知道,自己何以能有如此相較的基礎呢?回想過去百餘年前,她還是歐洲幾個最窮困的國度之一,在這幾十年間竟能躍升為先進發展國家。如果芬蘭不是向西鄰瑞典望見了更大更圓的月亮,並自我堅持走穩向西學習的進步之途,那她今天很可能連芬蘭這個國名,都還會被世人當成其他幾個“蘭”字國度而混淆不清呢!
如果不看芬蘭的“左鄰”瑞典,而轉過去看看芬蘭“右舍”俄國的話,與“俄鄰”相較,那小巧安康的芬蘭“月亮”,可真是又大又圓呢。因此,對於所謂“外國月亮”的比較與孰優孰劣的觀點,我們又豈能過於簡化地去劃分我國、外國,或是彼此呢?
十多年前,當我身處西非洲的落後國家時,曾經一直努力地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學到當地人浮誇不實、只會空畫大餅的處事態度,以及無法自我正視現實的鴕鳥思維,卻也同時了解到文化、教育、制度、社會發展差異所能彰顯出的人性光明與晦暗層面,是如此耐人尋味。當我經過最近這六年住在北歐之後。卻也從她看似圓晴卻有陰缺的月亮映照里,學會了尋覓自己心底深處對於不同時空與環境的體認與省思。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與其都有一個“月亮”,與其比來比去誰大誰圓,其實還不如說每個國家社會都不過是一隻銀器,本來就必須針對自己可能發生的落塵、鏽蝕。而持續不斷地去擦拭、養護。這樣的自我求取進步的學習過程,大概要持續到永永遠遠。看了別人的月亮,只會羨慕或鄙視,但自己手中的那隻銀器,卻需要常常努力去維護、養護才行。
當我有機會與大家分享不同的“明月”光亮之時,其實最希望的是能超越或許我們都太習以為常脫口而出的所謂“外國月亮”大與圓的心理障礙,而能從最基本、最貼近你我孩子未來的需求,最符合人性的“教育目的”與“學習樂趣”等角度來一起檢視:“教育,到底能為你我的孩子,以及對於這片土地的良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未來能力與機會?而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又能伴隨著什麼樣的樂趣,可以一輩子歡喜學習直至終老?”
畢竟,教育到了21世紀,對於我們的國家社會來說,實在不應該還只是停留在“脫貧”、“個人爭出頭”的層面,它對於我們一再自詡為進步的國家來說。應該具有更寬廣、更深遠的人文思維與哲理。教育,應該能使你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優質的社會人士、世界公民,使孩子能找到自己的特質,做自己的主人,能夠勇於跟別人不同,並在自我實現的過程里,對自己的土地或是地球村的任何一個角落,有所貢獻。
讓孩子能找到自己、發現自己,並學習做好自己,這並不容易,所以教育現場,應該要給予千千萬萬個無限潛能的孩子們,一片可以發揮自我、找到潛能的成長沃土。而老師們,更可以試著跨越過往以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更應有撐起“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和胸襟,不再以同樣、僵固的管教與學習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一起擠進單一標準化的體制里。
唯有發現差異、了解不同,以更具彈性與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來引導與教導,才可能是未來教師與我們教育現場最重要、必須面對和提升的課題,因為這將使得更多的孩子們,在未來能受到更多鼓勵去“成就自己”、“發揮潛能”。那么教育工作者對於這片土地和社會人文的貢獻,絕對會比只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來得更具有寬闊的人生意義,教職與“百年樹人”的真義,也才會更受到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敬重與敬佩。
親愛的父母們,在這一片猶如“殺戮戰場、適者生存”的教育環境裡,當你與孩子們一起為了分數高低與排名先後,而與原本應該學習相互扶持的同學們進行一場又一場殘酷的競爭之時,或許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從“紅海”換成“藍海”的心態,以自我成長為期許,因為贏了任何其他的人,都只不過是幾年間的短暫一時,唯有持續不斷與自己競賽、自我學習與自我提升,敞開心胸看到不同友伴的特質與潛能,才是我們這一代與後世子孫一輩子最需要的養分、能力與生命厚度。
非常謝謝您來看這本書,本書所獲得版稅收入的3%,將捐給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希望閱讀”計畫。也期許閱讀教育的深耕,是在使我們的孩子更有思考力,是在讓閱讀豐富他們的生活,而絕非只是把單純享受樂趣的“閱讀”當成只有考試拿高分的跳板。
畢竟,只強調“競爭力”的社會,是不會有長遠的相互扶持;只知道打敗別人以成就自己的教育,是很難孕育出成就大事、具有大器胸懷的下一代的啊。

序言

一個夏日的午後,我們漫步在赫爾辛基港灣前的“市集廣場”(Market square)上,享受多日陰雨後難得的艷陽高照;我和女兒們逛了好一陣子之後,就坐在市集攤販前津津有味地食用著道地的芬蘭鮭魚湯,配上馬鈴薯碎塊炒香腸。
海風徐徐吹來,喝著北國風味濃湯的小女兒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媽咪,前幾天,我們學校來了兩位者先生,他們跟大家講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因為前蘇聯的軍隊打進了芬蘭,所以在當時才五六歲的他們,就被心疼孩子受苦的父母送到鄰國瑞典避難……”
看著當時才9歲的小女兒,絮絮叨叨轉述兩位鬢髮已蒼白的芬蘭長者為孩子們拼湊起來的歷史點滴,腦海浮現出他們幼時倉皇離家的茫然,心中很是不忍。這群孩子抵達瑞典後被不同家庭輾轉收養,度過雖然平靜無戰亂但孤苦、失落的少年歲月,戰爭結束後終於有機會重回故土,卻已是將芬蘭語遺忘大半的成年人,家園不在,親人也已亡故……小女兒充滿憐憫的語音未歇,我早已目眶盈淚。
因為戰爭而必須逃離家園的各類悲劇,古今中外皆有。父母被迫將孩子有計畫地送走,然而在歷經戰亂流離年月之後,孩子們終獲保全、成長並平安回返家園的成功例子不多。在當時艱困的時空背景下,芬蘭這些避走他鄉的孩子,儘管在日後要面對重新認識家鄉、語言與親人的困頓,但芬蘭與瑞典兩國合作保護了高達七八萬株民族幼苗的成就,起心動念就只是人口數不多的芬蘭人深刻了解,必須盡全力保住自己的年幼子民,國家民族才有未來。
歷史,從書上讀來是一番滋味,但由當事人娓娓道出,卻又是另一種情感的衝擊。
當時的小女兒,平常可不像姐姐,一回到家總會習慣性地詳述學校和同學間的各種細節。“那天在市集廣場上,卻一反常態地將在學校里聽來的兩位老伯伯述說親身經歷的感受,和這段芬蘭的傷痛戰亂歷史,描繪得如此認真、深刻,讓坐在旁邊啜飲著鮭魚湯的我,淚水不斷地在眼眶裡徘徊。
保護,盡全力的保護,是北歐國家尊重生命的開端;不僅對於幼齡子女的生存如此重視,對於死難同胞的最終悼念,也是以同樣的心意給予尊重。1949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第四年,稍從戰火蹂躪下獲得少許喘息的芬蘭,將所有因戰爭而身故的子民,無論是戰死沙場的軍人,還是遭無情戰火摧殘的平民百姓,一律以最高規格舉行葬禮,並在墓地豎碑篆文以述說哀思。
生者,生命的延續應當受保護;死者,生命的尊嚴應當受尊重。因為這一場戰爭,芬蘭讓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贊同全力改善對殘障人士的照護,也更重視對傷者的醫療和撫慰。這是身為戰敗國、滿目瘡痍、受到前蘇聯威逼償還巨額賠款的芬蘭,在自身依舊窮困時,所仍然堅持對於生命的尊重與保障。
走過芬蘭東西南北各城鎮裡的市民公園、教堂草坪或行經整潔墓地區,經常會見到園內豎立著為國捐軀者的墓碑、紀念牌;不論當地有幾位子弟兵為保衛故土而陣亡,英勇事跡都被嚴謹地鐫刻呈現出來。
1991年,芬蘭收容了將近4000位索馬利亞難民。如今,走在赫爾辛基街頭,不時會遇見這些族裔家庭。芬蘭在索馬利亞遭逢最血腥內戰之際收容了他們,免費給予他們的孩子完整教育,讓他們在芬蘭社會裡安頓下來,發展生活技能。除了看到裹著頭巾的索馬利亞婦人帶著稚子外,不少芬蘭家庭因無法生育而收養不同膚色的孩童,也有家庭會在正常生育之外,再收養外籍孩子,其中許多是來自中國的女嬰。芬蘭家庭視如己出地培育這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給了這些在原來國家可能無法正常成長的孩童們一個全然不同的人生與前途。
人在北歐,看到他們對於基本生命權與人權的維護與保障、尊重,在我走訪芬蘭各地城鎮的時候,俯拾皆是。這些保護自家子民的生命,也賦予他人新生命的實例,其實都是來自對於生命的基本愛護,也是整個社會給予下一代最切身的一堂生命教育課。
幅員極為遼闊的北歐國家,人丁稀少,也習慣自稱為小國,但生活里卻多了一份對於人的尊敬與重視。北歐國家政府也習慣於將人民視為僅有的、珍貴的資產,給予照料與教育。
一個願意將人視為資產的地方,生命教育里希望達成的“人人相互尊重”的理念,必定會油然而生。將人視為資產的觀念和想法,對於亞洲人口數較多的國家來說,似乎仍是遙不可及。會不會就因為人口數量多,“人”就顯得不那么值錢?
所以,將生命與人的生存視為可有可無、棄之如敝屣也無所謂,也就難以對基本生命權益產生尊重。和孩子們談“尊重”之前,以及我們教育體制習慣誇誇而談“人本”思維的時候,恐怕都要先想想,如何從整體文化與思維中學會普遍認同保護子女、照料弱勢的觀念開始。
畢竟,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敬意,必須來自整體文化、社會、國家都能以真誠疼惜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子民,透過教育機制、社會安全與福利體系,把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拉拔成長,讓人人都有機會,才能進一步期望他們為自己、國家社會,共同創造出一個有意義、有前瞻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