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太極創化論

成中英太極創化論

《成中英太極創化論》是201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成寅。

內容簡介

從整個思想體系上說,本書可以界定為有中國特色的並具有當代性的一部哲學專著。它雖然並未涉及治國平天下的各種具體策略,但其思想實質卻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興國提供了有價值的哲學理論基礎。它雖然辟有專章論析了為我國古代群經之首的《易經》哲學,但此書應當說主要是在闡發《易經》和老子《道德經》哲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哲學思想的合理核心和精華,把具有物質和精神對立統一內涵的“太極”作為中心範疇,用以貫穿和“率領”變易、道、陰陽、五行、有無、理氣等等範疇的內涵,組成了一個嚴整有序的範疇概念體系網路,較詳盡地論證和分析了以“和諧化辯證法”為主體的眾多哲學命題。本書力持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統一論,從而避免了一切主觀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片面性和缺陷。它為中國當代哲學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它的出版必將如以石投水.激起一圈圈美妙的漣漪,在中國哲學界和世界哲學界將會產生重大和長遠的影響。

目錄

序 1

成中英先生序 4

第一章 成中英哲學的元範疇和元命題及其學術根源 1

一、先秦儒家哲學的元範疇與元命題 2

二、先秦道家哲學的元範疇與元命題 5

三、成中英太極哲學體系的元範疇 6

四、成中英太極哲學體系的元命題 9

五、成中英和諧哲學體系的元範疇與元命題 12

簡短的結論 14

第二章 成中英哲學思維方式論 16

一、多項對偶動態一元思維方式 16

二、以通變合和為典範的思維方式 18

(一)成氏對思維方式基本原則的界定 19

(二)“通變合和”措辭的來源 21

(三) 思維結構與思維過程的統一性 23

(四)思維的非抽象性與非先驗性 24

(五)思維的和諧性 24

(六)思維方式的中西互融性與有效性 26

三、多對兩端平衡的和諧化思維方式 27

(一)成氏對時代背景和思維方式的描述 28

(二)平衡和諧化的本體思維方式 32

簡短的結論 36

第三章 成中英太極創化論範疇體系簡述38

一、太極創化論範疇體系簡表39

二、對成中英哲學太極元範疇內涵的分題梳理39

(一)實在41

(二)本體43

(三)動態整體46

(四)道50

(五)變易53

(六)對偶一元54

(七)陰陽、五行、八卦56

(八)無極58

(九)多樣統一63

(十)理氣統一65

(十一)有無統一67

(十二)太和 70

(十三)創生74

(十四)全息性76

(十五)價值77

(十六)真善美80

三、成中英“太極”範疇網的價值82

(一)從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看“太極”作為元範疇的價值82

(二)殊途同歸83

(三)從哲學現象學看“太極”範疇網的價值84

(四)“太極”觀念、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85

(五)從《周易》思維方式的五個內涵看“太極”範疇網86

第四章 太極含易含道論 91

一、道的基本內涵 92

二、易、道、太極三範疇的關係 96

三、道的創化作用 100

(一)道的結構與過程 101

(二)道的創化能力的無限性 101

(三)道有陰陽相成相生的功能 103

(四)道有善性 104

(五)得道之人的能動性 106

(六)失調、缺陷與失道 108

簡短的結論 109

第五章 太極陰陽辯證法 112

一、陰陽範疇的出現及其在哲學中的地位 113

二、陰陽的辯證性 114

三、《周易》對陰陽範疇的促生與發展 117

四、從宇宙本體論中的多對陰陽關係看太極創化論 122

(一)陰陽滋生論 123

(二)萬物之靈論 124

(三)結構層次論 124

(四)知微見幾論 127

(五)和衷共濟論 128

(六)和實生物論 129

(七)整體宇宙論 129

(八)兩極一體論 131

(九)太極含道論 132

(十)時空相抱論 133

(十一)周流出新論 133

(十二)高層和諧論 134

(十三)五段辯證論 134

(十四)整體多元論 136

五、從陰陽與矛盾範疇的異同看太極創化論的當代價值 137

第六章 五行生剋創化論 144

一、五行範疇的產生及其內涵的確立 145

二、五行生剋論的具體內涵與價值 148

簡短的結論 154

第七章 有無相生創化論 158

一、從常識看有無二概念 159

二、宇宙有無始終論的歷史反思 161

三、宇宙萬物皆為有無統一體 165

四、有無二範疇哲學內涵的豐富性 168

(一)存在與知覺 168

(二)有、無是“實在”的兩種狀態 169

(三)就宇宙結構時空的互補相成看有與無 172

(四)從萬物的多樣性看有、無的內涵 173

(五)從事物的變化看有、無的內涵 174

五、有無相生論的重要命題 175

(一)“實在”為“有中含無”或“無中含有” 176

(二)有無相生即理的有限形式與無限的氣的統一 176

(三)有的界定作用與無的決定作用相統一 177

(四)有、無彼此相關,互相決定 178

(五)有與無是“太極”的陰陽力量或狀態 180

(六)天人合一亦為有無相生 181

(七)有無相生是“太極創化論”的重要命題 181

(八)有無相生是“和諧化辯證法”的重要命題 182

(九)有無相生是宇宙大化的本質 183

(十)有無相生論是認識論的基礎之一 185

(十一)範疇的陰陽對待性、變化性和統一性是有、無二範疇存在的基礎 186

簡短的結論 187

第八章 理氣統一創化論 190

一、氣範疇的內涵 190

二、理範疇的內涵 192

三、理與太極和道內涵的重疊與比較 194

四、對朱熹理氣論的評析 199

(一)理先氣後論的錯誤 200

(二)片面化了“太極”範疇 200

(三)混淆了認識論範疇與客觀規律的範疇 201

(四)朱子未能開拓理的邏輯結構系統 201

(五)朱熹理氣論在範疇體系上的混亂 202

(六)朱熹的二元論本體觀 202

五、作為理氣論背景的《易經》203

六、《易傳》中的太極、易、陰陽與氣、理的定義 208

七、理氣相生是太極創化論的重要命題 210

(一)理氣統一整體論 210

(二)氣的活動為單一整體論 210

(三)“太極”統帥陰陽、理氣論 211

(四)理為客觀中陰陽變化之理序論 211

(五)氣為理的來源論 212

(六)氣為“太和”論 212

(七)氣為“無極”論 213

(八)氣為“太簡”、“太易”論 213

(九)氣為萬物的本原論 214

(十)氣內含動力論 214

(十)理氣統一創生論215

(十二)理氣統一於太極論 215

(十三)“理”是萬物整體恰如其分論 216

(十四)“太極創生萬物”的過程論 217

第九章 和諧化辯證法 219

一、和諧化辯證法的當代現實根據 221

(一)科技進步的兩面性 221

(二)危害人類的局部戰爭正在加劇 222

(三)個人身心失調已是普遍現象 222

(四)和平發展是當前世界當務之急222

二、和諧化辯證法的歷史和理論根據 224

(一)和諧化辯證法的基礎是相異因素的和諧結合 224

(二)《中庸》對和諧本質的論述 226

(三)和諧化辯證法的本體論和價值觀基礎 228

(四)從“數量”看和諧的內涵 229

(五)從音樂的律呂看和諧的內涵 230

三、關於“和諧”和“衝突”的內涵 233

四、儒家和諧化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239

(一)儒家的宇宙本體論 239

(二)《易經》的和諧化辯證法思想 241

五、道家和諧化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244

(一)從道家哲學的元命題看道家的和諧化辯證法思想 244

(二)從對“道”的理性重建看道家哲學的和諧化辯證法思想 245

(三)“道法自然”是和諧化辯證法的根據之一 246

六、和諧化辯證法的客觀基礎、本質和價值 247

(一)儒道哲學的和諧觀是和諧化辯證法的理論根據 247

(二)形上學本體思維是和諧化辯證法的方法論根據 249

(三)天地對偶的事實與和諧化辯證法250

(四)“道”的和諧內涵與和諧化辯證法253

(五)宇宙萬物的整體性與和諧化辯證法 254

(六)和諧化辯證法對自然和人類的價值 256

七、和諧化辯證法的十大命題 259

(一)萬物和諧相成論 260

(二)創生與統合為和諧的基本要素論 261

(三)萬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論 262

(四)用《易經》的和諧智慧平天下論 266

(五)本體“和諧”論 267

(六)萬物一體統合生機平衡論 270

(七)以生生盡性為實現和諧的條件論 277

(八)以和諧為動力論 280

(九)宇宙數象和諧論 282

(十)和合思維方式論 285

八、和諧化辯證法與衝突辯證法的異同 287

簡短的結論 290

第十章 《易經》哲學太極創化思想要義 293

一、《易經》研究與當代哲學的發展 294

二、《易經》文本的結構 297

三、《易傳》的性質與思想 300

四、作為整體宇宙觀的《易經》302

五、從本體詮釋學看《易經》306

六、《易經》符號系統中的象徵實在論 308

七、“易”的五義和五個世界中的本體論思想 313

(一)關於“不易性” 314

(二)關於“變易性” 315

(三)關於“簡易性” 316

(四)關於“交易性” 319

(五)關於“和易性” 320

八、《易經》的思維方式 323

(一)《易經》的宇宙本體論意會思維方式 324

(二)《易經》的辯證思維方式 326

(三)“觀”作為《易經》的思維方式 328

九、《易經》哲學的基本思想與當代價值 337

(一)殊途同歸論 337

(二)宇宙整體論 338

(三)兩極一體論 339

(四)五段辯證論 341

(五)“觀”的認識論 342

(六)主客感應價值論 343

(七)預測決策論 344

(八)陰陽五行太極分合創化論 346

簡短的結論 348

附錄 成中英哲學之路 352

後記 377

《成中英太極創化論》第2版(2013.9) 《成中英太極創化論》第2版(2013.9)
作者楊成寅近影 作者楊成寅近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