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感通寶

應感通寶

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直徑約為2.2厘米,中間的方孔邊長為0.5厘米。工作人員講,這枚銅錢是北宋起義軍銅質小平錢“應感通寶”,是李順於994年攻克成都後鑄造的錢幣,存世極罕,古幣持有者馬喜鳳講,這枚銅幣是他1992年在永吉縣烏拉街鎮下鄉工作時,在一位農民家收購的。

簡介

應感通寶應感通寶

此幣為(公元994年)李順起義軍取成都,建元應運時臨時鑄幣,分銅鐵兩種,銅品多年未見,鐵品近年發現極少。錢文作八分書,書體遒勁古樸。

鑄造歷史

北宋建立後,由於連年的戰爭,國防開支大增,統治者在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的同時,加大了對平民百姓的盤剝與壓榨,使人民民眾飽受苦難。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終於引發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順為首的起義隊伍最為強大,提出了“均貧富”、“反豪強”的政治口號,廣大農民積極回響,因此起義隊伍迅速壯大,人數達數十萬之眾,形成與官府鬥爭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順率兵攻克成都稱蜀王,建號“應運”,創建了政權,隨之設定施政官衙,任命官吏,並果斷推行了一系列創新的法規和制度,得到廣大貧苦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為了促使農民政權管轄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於民間物資交換流通,便設爐鼓鑄了自己銅錢。

規格

直徑約為2.2厘米,中間的方孔邊長為0.5厘米。工作人員講,這枚銅錢是北宋起義軍銅質小平錢“應感通寶”,是李順於994年攻克成都後鑄造的錢幣,存世極罕,古幣持有者馬喜鳳講,這枚銅幣是他1992年在永吉縣烏拉街鎮下鄉工作時,在一位農民家收購的。

鑄造人

李順(?--995),青城(今四川灌縣西)人,茶農出身。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賦斂急迫,逼得農民失業,以王小波為首的百餘農民在青城起義。王小波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附近農民聞風而動,群起回響,義軍發展到數萬人,一舉攻占青城縣,又轉戰邛、蜀各州縣,攻克眉山縣,活捉縣令齊振元,義軍聲威大振。12月,義軍攻江原縣,王小波陣亡,眾推舉其妻弟李順為領袖。

李順號召鄉里富戶大姓,徵調糧食賑濟貧乏,故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許多州縣被義軍攻占。994年1月,義軍攻占成都,李順稱大蜀王,改元“應運”,設官置署。宋王廷震恐,派大軍前往鎮壓,義軍奮戰不敵,殉難者3萬餘人。5月,成都破,李順陣亡,義軍餘部又在張余領導下繼續戰鬥,直到995年才最後失敗。

歷史意義

對鞏固當時農民革命政權和活躍經濟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著歲月的流失,這兩種錢存世量極少,故為泉家收藏者所追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