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冼星海

例題1、作者在寫與冼星海見面之前,先寫了他想像中的冼星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運用鋪墊手法,使讀者對冼星海有個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鮮明。 2、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

作家、作品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長篇小說:《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虹》、《霜葉紅似二月花》等
短篇小說:《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散文:《白楊禮讚》、《風景談》等

寫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它寫於1938年,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 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
小提琴和鋼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文章理解

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5節):想像中的冼星海;
第二部分(6-9節): 長談時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10-16節):記憶中的冼星海。

冼星海的特點

①中等身材,喜歡說笑
②戰勝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偉大的抱負
③氣魄偉大,好學深思,熱愛祖國

文章分析

作者擷取了幾個生活鏡頭,刻畫了冼星海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氣魄,也表達了作者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冼星海積極的生活態度與人格魅力如一盞明燈,為作者,也為我們照亮了前程。

例題

1、作者在寫與冼星海見面之前,先寫了他想像中的冼星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在見到冼星海後,為什麼“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
運用鋪墊手法,使讀者對冼星海有個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鮮明。(2)說熟識,是已從側面對冼星海有了較全面較深刻的了解;說生疏,是過去還從未跟冼星海見過面。
2、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
作者先寫聽《黃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圖》,從側面表現出冼星海的氣魄和神韻;然後再正面寫與冼星海的見面,通過對他滔滔不絕談吐的描述以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的語言描寫,表現了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冼星海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3、對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現出了無限的傷悲之痛,作者是怎樣表述這種情感的?
作者以寫兩人的唯一一次見面,並聽到他的創作計畫,然而他卻不能回來了,來表現自己的傷悲。接著,作者又通過“我在寫這小文的時候還覺得我是在做噩夢”,“我看到報上的訊息時,我半晌說不出話”,“這樣一個人,怎么就死了”這些帶有極強感情色彩的語句,抒發了對冼星海之死的悲傷。
4、 作者在結尾處說:“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著。”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是對“一個生龍活虎般的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說明冼星海將永遠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樣也活在諸多讀者的心中。一個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將永垂不朽。

藝術特色:

(1)圍繞主題選擇材料。
聽《黃河大合唱》、看冼星海木雕像、西安見面以及聽到他不幸逝世的假象,看似不連貫的材料,實際上都緊扣文章中心,表現主題服務。
(2)通過多種描寫手法來展現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互合,完整表現了一位人民音樂家瀟灑和從容的形象。

主旨:

文章通過對冼星海的回憶,讚揚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摯的愛國情感和音樂才華,表達了作者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