憮然

憮然

憮然,出自《論語·微子》,意為”悵然失意貌".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詞語】憮然

【拼音】wǔ rán

【釋義】

1.悵然失意貌。

2.驚愕貌。

3.形容失望的樣子。

【引文】

論語·微子》:“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邢昺 疏:“憮,失意貌。”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將軍於是憮然失望而有媿色,自以德薄,深用咎悔。”

唐 陳鴻 《

長恨歌傳》:“妃既出,上憮然。”

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志銘》:“‘今當啟祔,禮宜補作。祈並惠鴻文以圖不朽。’余聞之,憮然。”

清 趙翼 《

即事》詩:“即事一憮然,感此日易昃。”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時 衡 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 表 憮然為駭。” 李賢 註:“憮然,怪之也。”

清 蒲松齡 《

聊齋志異·鴉頭》:“ 趙 戲之曰:‘君倘垂意,當作冰斧。’ 王 憮然曰:‘此念所不敢存。’” 何垠 註:“憮,怪驚之辭。”

宋 晃沖之 《書懷寄李相如》: 憮然念夙昔, 風流得余權。

據魏泰 《

東軒筆錄》記載 :得會靈觀使,遂築第南門外。元豐癸丑春,余謁公於第,公遽邀余同游鐘山,憩法雲寺,偶坐於僧房,余因為公道平昔之事及誦書窗之詩,公憮然曰:“有是乎?”微笑而已。(此是表達王安石入仕是為了有所作為,而不是為了謀取富貴,因此即使是他身居相位時亦有山林之思。)

宋 蘇軾 柳雖無言不解慍,世俗乍見應憮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