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遠鎮

慶遠鎮是宜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宜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慶遠鎮是位於宜州市城區,是全市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全鎮總面積3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3542人,其中農業人口70685人,非農業人口72857人,民族有壯、漢、仫佬、瑤、苗等,操宜州官話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慶遠鎮經濟突飛猛進,社會事業蒸蒸日上。

歷史沿革

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置定周縣以來,縣名先後易名龍剛、龍水、宜山。慶遠均為縣治。1993年撤宜山縣設宜州市為市治。歷代先後在此設郡、州、路、司、府、區、專區,慶遠亦均為治所。慶遠始稱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沿稱至今已有890年。解放初期,慶遠鎮為城關區(又稱永威鎮),下轄東大、新西、南大、東升、文昌等9條街及龍江村。1958年將龍塘鄉劃入,1990年鎮轄解放、建設、共和、和平、民主5個街道居委會和沙嶺、龍塘、四聯、文昌、園村、龍江6個村公所(後改為村民自治委員會),55個自然屯。2002年7月城區進行社區建設,設立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龍塘、燕山、沙嶺、龍江、白龍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5年6月,該鎮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將原太平鄉的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下維、圍村和原矮山鄉的矮山社區、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岩、嶺坪、城障及劉三姐鄉的馬安村、懷遠鎮的葉茂、龍村劃歸慶遠鎮。全鎮現轄28個村(社區),其中社區12個,村16個。共287個自然屯,524個合作社(小組)。

機構設定

鎮政府設定安監、信訪、綜治、企辦、民政、統計6個內設機構。全鎮共有13個鎮直機關單位,全鎮共有中國小21所。基層黨支部39個,其中機關黨支部11個。

產業情況

慶遠鎮以發展甘蔗和桑蠶兩大產業為支柱產業,以鞏固和發展基地建設為依託,發展蔬菜、水果、淡水養殖等特色產業,向農業產業化、優質化發展。全鎮耕地總面積60995畝,其中水田40635畝,旱地20630畝,2008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9萬畝,糧食產量22.1萬噸;甘蔗種植面積5.4萬畝(含開荒地),產量19萬噸;桑園面積2.45萬畝(含開荒地),年產鮮繭4551噸。現以形成了宜畔、嶺坪村等糖料蔗基地,山灣村優質桑蠶基地,王家甫、李家甫優質葡萄基地,沙嶺、龍塘、良山沖、宜畔、廖村蔬菜基地,沙嶺、蘇村淡水養殖基地等五大示範基地,有效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慶遠鎮工業在宜州市各鄉(鎮)中一直居領先地位。慶遠鎮按照市委市政府實施“百企入宜”戰略,依託工業園區,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充分發揮慶遠所處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工業、農業、商業兼具的特點,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用產業化的方法提升農業,以發展民營經濟壯大農業,努力促進工業、農業、商業的協調發展。2008年落戶慶遠的項目有 16 個,總投資34005萬元。鎮內有企業6491家,其中工業企業917家,工業企業從業人員8454人。

民俗文化

慶遠鎮民俗風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彩調、桂劇等極具地方特點。該鎮組織有慶遠鎮“劉三姐”業餘藝術彩調團,保留節目有《劉三姐》、《王三打鳥》等傳統劇幕。慶遠鎮居民喜愛唱山歌,每逢節日,民眾們便會像趕集市一樣集中在山坡、河邊或林間進行對歌,有趕歌圩的說法。重大的歌會有“三月三”歌會和“中秋節”歌會,現歌圩常設在城區的公園內。傳統的民俗活動還有端午節的龍舟賽、春節的抬閣頂馬、舞獅等。民間小吃有豆腐圓、紅薯窯、玉米粥、狗舌饃、生炒田螺、螺獅粉、李貴涼粉等。

特色旅遊

慶遠鎮歷史源遠流長,風光怡人,其境內名勝古蹟甚多。白龍公園位於城北白龍社區內,公園歷史悠久,環境幽雅,保留有唐宗以來的摩岩石刻60幅,是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其中以全國唯一倖存的太平天國詩刻——石達開將士對唱和詩石刻最為出名,園內會仙山有白龍洞,洞內有全國最早於宋紹聖五年(1097年)的“五百羅漢名”石碑刻。山腳建有紀念詩人黃庭堅的“山谷詞”及黃庭堅衣冠墓。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胡耀邦、李鐵映都曾到此園遊覽。南山龍隱洞古碑薈萃,是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和歷史的珍貴史料。南山寺有清代摩岩石刻壽字碑,字高4.2米,寬2.3米。九龍山有萬去谷,丹霞貴晚,九龍洞諸多古蹟。龍江南岸邊存有明惠帝親筆“泣血”二字刻石。北郊天門拜相山有宋三遠馮京祖墓。城東有美籍加拿大人陳法言建造的神音堂等。
休閒娛樂、觀光的場所有城北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水上石林、馬安劉三姐故居、中山公園、文廟公園、三門寺等。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占地23.65畝,噴泉噴射最高可達30米。廣場建有13米高的純漢白玉製作的劉三姐的塑像和數百米長的大型線雕壁畫《劉三姐》。廣場左依雄偉壯麗的南蛇山,右靠小巧秀美的宜山(宜山縣以此山得名),前面是蜿蜒而過的龍江河。1999年在城中黃金地段重建中山公園。修復中山紀念塔和古建築八角樓,增建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整個公園占地7400平方米,是愛國議教育陣地之一。水上石林景區位於慶遠鎮境內龍江河段,全長近10公里,全程可坐遊船觀賞。
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餐飲業的高速發展,目前境內建有以君怡大酒店為代表的高級旅館十多家。

地方特產

慶遠鎮物產豐富,除水稻、玉米、小麥、黃豆等糧食作物外,同時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還是廣西商品糧、蔗糖、沙田柚、桑蠶和魚類生產基地。其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檳榔芋、扁柑、甜楊桃、黑豆、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黃蜂魚、古龍梨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類。牛肉條也是地方特產之一,它沿用了壯族古老的配方,原始的醃泡燻烤製作,風味獨特,悠悠留香。

其他亮點

每逢重大節日,慶遠鎮積極組織民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鎮文藝隊、籃球隊、龍獅隊、台閣頂馬、民族婚俗、小龍隊等文藝團體,踴躍參加河池市、宜州市舉辦的多種活動和比賽,均取得驕人的成績。此外,還多次承辦宜州市的大型活動項目,深受領導和廣大民眾的好評,極大的推動了慶遠與外界的關係協調發展。

農業生產

慶遠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優勢,歷年來以種植大頭菜、果蔗、馬蹄、蓮藕聞名區內外,其中大頭菜年銷量達225萬斤(成品菜),遠銷至貴州、柳州等地。近年來,慶遠鎮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建成占地230畝的高新科技示範園,推廣優、稀、新等反季節果蔬,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迅猛,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近年來,慶遠鎮在抓好鎮辦、村(街)集體辦企業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目前,全鎮共有企業5901家,其中個體,私營企業5853家,從業人員14002人。工業總產值61690萬元,每年為國家上交稅金1950萬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