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

慶州史跡區是韓國佛教藝術最豐富、最傑出、最集中的地區。慶州的佛教藝術形式多樣;有雕刻、寶塔、浮雕,而慶州興盛於7世紀到10世紀之間的廟宇和宮殿遺址更是佛教藝術的獨特表達方式。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介紹。

基本資料

慶州史跡區慶州史跡區
中文名稱:慶州史跡區 英文名稱:Kyongju Historic Areas 國家:韓國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2000 批准標準:標準(ii):慶州史跡區擁有許多在韓國佛教建築和其他建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遺址古蹟

標準(iii):新羅王朝對朝鮮半島的統治長達900多年,慶州史跡區及其周圍的歷史遺址和文物古蹟是新羅文化傑出成就的歷史見證。

地理概況

慶州史跡區慶州
慶州,是韓國的歷史古城,位於慶州盆地中部,四面環山,東有明治山,西有玉女峰、仙絛峰(西嶽),南有南山(金鰲山),北有金剛山(西嶽)。又有西川、南川、北川三水。會流環繞城邑。山河襟帶,風景壯美。朝鮮古代新羅王國於公元前57年在此建都,歷經4-7世紀的三國鼎立時代、7至10-6+世紀的新羅統一全朝鮮時代,直到公元923年高麗滅新羅為止,均在此立都,前後成為新羅50代900年的王都,成為朝鮮半島歷史文化及藝術文物最豐富的地方,被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文化博物館。

1995年佛國寺石窟庵被指定為聯合國文化遺產,除佛國寺和石窟庵外,慶州還有感恩寺、瞻星台、臨海殿等歷史遺蹟。韓國政府花費巨資修復了慶州的許多古蹟,並將連同慶州及其郊區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區全部劃為歷史保護區,不準建造高樓大廈,農村居民建房也要建成大屋頂綠瓦房,因此慶州地區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風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12個文化都市之一。

慶州人口16萬,市區街道略微成方形,東西南北各約1.5公里。慶州城中沒有高大的建築物,多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平房或2-3層的樓房,與整個慶州的文化古蹟相相得益彰。現在城內殘留這新羅時代外城(山城)和王宮(半月城)以及新羅第五代婆娑王所築的滿月城的遺蹟。

歷史遺蹟

慶州史跡區慶州史跡區

國立慶州博物館(Kungnip Kyongju-bangnulgwan)是僅次於漢城國立博物館的韓國另一座最高水平的博物館。它仿照新羅石塔而建,有兩層高,由本館和古墳館組成,共收藏約2.9萬件物品,展示史前時代、古新羅、伽耶文化圈到統一新羅時代的各種文化遺產。每逢發掘遺址時,其收藏隨之而增加。其中在天馬冢和98號古墓出土的金冠、寶劍及雁鴨池挖掘出的金銅三尊佛,頗受注目。館外有用青銅鑄造的韓國最大的聖德大王神鍾,高3.36米,重23噸。傳說當年鑄鐘時曾將一名9歲的童女作為祭品,鍾鑄後發出“愛米萊”的聲音,聽起來像孩子叫媽媽(韓語)的聲音,故又稱愛米萊鍾。此外,還有石佛、石塔等諸多古蹟。

在慶州博物館裡,陳列著聖德三神鍾,建於新羅時代,鍾高4.2米,周圍7米,重量約7.2萬公斤。相傳在鑄造這座銅鐘時,把一個9歲的女童當作祭品,鍾鑄造成功後,發出“耶米列”(朝鮮媽媽)的響聲,故又稱耶米列鍾。這裡又亞洲最早的石建天文台之一的“瞻星台”,是7世紀新羅時代善德女王所建,用表示一年的365塊石頭,建成一座高9米的觀測塔,利用底部的水鏡觀測天文。

離市區約4公里的離宮舊址,有鮑石亭,為歌舞酒宴之地,現遺留有鮑魚形狀的水池,當時在此舉行曲水流觴之宴。在吐含山的東山腰上的石窟庵為最著名的洞窟寺院之一。在直徑為6.85米的圓形天井中,刻有各種佛像。慶州市內多王陵,除有名的5個王陵及為統一全朝鮮奠基的五烈王陵外,還有近50個王陵。在東海岸還有建設在水中的新羅30代文武王(他完成統一大業後,留下遺言:為抗拒日本來犯,要在海中化身為龍以護國)的王陵。在半月城附近還有50個古代墳墓。此外還有新羅時代的皇龍寺(新羅最大的寺廟)和芬皇寺的遺蹟;有在統一三國中簡歷大功的新羅名將金瘦信的墓園(墓園大於當時的王陵);有文武王所建的水湖棗雁鴨池;有受中國隋朝影響雕刻的三體石佛;有新羅時代石造美術代表作佛國寺的釋迦塔和多寶塔等。為紀念新羅時代,慶州每年10月都在此舉行新羅文化節,吸引了無數觀光遊客。

慶州史跡區慶州史跡區
在慶州史跡區(Kyongju Historic Areas),體現新羅千年(公元前517年-公元935年)古都慶州歷史文化的佛教遺址和王都遺址都保存完好。無論從遺址的密集程度還是多樣性方面來看,都比已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日本京都奈良的歷史遺址更為出色。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慶州史跡區保留豐富的遺產,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新羅的歷史和文化。慶州史跡區還按其性質共分為5個區,即佛教美術的寶庫南山區、千年王朝的宮廷遺址月城區、新羅王陵等的古墓群所在地大陵苑區、新羅佛教的精華皇龍寺區、王都防守設施的核心山城區等,共有52個指定文物屬於世界遺產地區

慶州南山堪稱露天博物館,這裡有新羅建國傳說中的羅井、新羅王朝滅亡的象徵鮑石亭,還有彌勒谷石佛座像、拜里石佛立像、七佛岩磨崖石佛等許多佛教遺產。月城地區有曾是新羅王宮的月城、新羅金氏王朝的始祖金閼智出生地雞林、新羅統一時期築造的臨海戰地,還有東方最古老的天文設施瞻星台。 大陵苑地區有新羅王、王妃、貴族等身份高貴階層的墳墓,按區分別稱為皇南里古墳群、路東里古墳群、路西里古墳群等。在挖掘、調查古墳的過程中出土了象徵新羅文化精髓的金冠、千馬圖、玻璃杯、各種土器等反映當時生活狀況的貴重的遺物。

皇龍寺地區有皇龍寺和芬皇寺。皇龍寺因蒙古的侵入而被消失,但挖掘之後,可以想像出大寺院當時雄偉的規模。另外,4萬多件出土遺物,已成為研究新羅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山城地區有約於公元四百年前修築的明活山城,並且新羅的築城術傳到了日本。

建築特色

瞻星台
慶州史跡區瞻星台
瞻星台是東方現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建於新羅27代王善德女王(AD632-646年)時期,用於觀測天空中的雲氣及星座。瞻星台是一座石結構建築,直線與曲線的搭配十分和諧,1962年12月20日被指定為國寶第31號。據推測當時是藉助底部的水鏡與視窗映入的光線來觀測日蝕及星辰移動等天象,以占卜吉凶來決定國事與稼穡。它是慶州古老文化的象徵,也已成為世界級的珍貴文物。

瞻星台呈圓筒形,由362塊30厘米大小的石塊分27層堆砌而成。距底部4.16米處有一扇門,呈正方形,每邊長1米,門下方還遺留著放置梯子的痕跡。

內部至第12層都填滿了泥土,第19、20、25、26層的兩處有呈井字形的長石塊,石塊的兩端伸向台外。

瞻星台高9.17米,基座的石塊每邊長5.35米。當時人們通過星空測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24節氣,而井字石估計則是用來指定東西南北方位的基準。

建造瞻星台時用了362塊石塊,象徵著陰曆年一年的日子數。

金字塔大陵園
慶州史跡區天馬冢
遠眺慶州市區,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聳的巨大古墳。如果騎腳踏車或步行至這些巨大的古墳,便可以感受到現代和古代共存的神奇。這個大陵園面積12萬坪,是新羅的王和貴族的墳墓群。現在公園裡有23個巨大的古墳,如果加上地下看不見的古墳,則超過200個。大陵園裡最有名的是天馬冢和皇南大冢。天馬冢發掘於1970年,由於出土的馬鞍墊子上繪有天馬,所以被稱為天馬冢。天馬冢作為1500多年前古新羅時代唯一的繪畫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它也是大陵園中唯一開放內部的古墳。開放的王陵內部已經成為博物館,展出11,526件文物,王冠也被復原,可以看出死去的王過得是多么奢侈的生活。除天馬冢之外,另一個值得一看的古墳是皇南大冢,它是大陵園中最大的古墳。作為夫婦合葬墓,這裡出土了超過3萬件的文物和黃金陪葬品。皇南大冢的獨特之處在於夫人墓里的陪葬品的品位更高。它不意味著新羅時代婦女的身份高,丈夫的身份低,而是如實表明的婦女的地位高。這從新羅時代的花郎制度中也可看出,花郎作為青少年教育團體,其首領最初是女性,表明了婦女較高的地位。花郎徒制度後來成為新羅統一三國的巨大原動力。在留下許多歷史遺蹟的古墳中信步走一圈,便完成了1500多年前的歷史旅行。

古墳公園(Kobun-gong-won)正式名稱為大陵苑,約有30多座饅頭形的古墓。其中天馬冢是新羅王侯及王妃的陵墓。墳丘高12.7米,底徑長47米,以巨大的7座新羅王陵為中心,周圍遍布23座古墳群。有石牆環繞,總面積達三萬八千餘坪。沿著松林間的小徑漫步,即可發現綠草蒙覆的半月形陵墓排成一列,宛若波浪起伏。參觀天馬冢內部,能了解古墳的構造,並可與百濟王陵作一比較。古墳公園內除了天馬冢外,還有味鄒王陵、金冠冢等。國立慶州博物館展示有墳內發掘出的歷史遺物。

感恩寺
慶州史跡區感恩寺

感恩寺是統一三國(7世紀後半期,新羅消滅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三國,建立統一國家)的新羅文武王修建的寺廟。現在除了高達13.4米的兩個石塔外已經全部被焚毀。 感恩寺是文武王為了藉助佛祖的庇佑之力趕走日本海盜的侵襲而開始修建的。但是文武王還沒有親眼看到感恩寺竣工就駕崩,他在遺言中要求將自己埋葬在距感恩寺500米遠的東海, 希望自己死後化為東海中的一條龍繼續保衛國家. 因此,文武王被水葬在感恩寺附近的東海,寺名是文武王之子神文王在682年寺廟竣工時為感謝父親的恩惠而命名為感恩寺的。

感恩寺的東西二塔具有同等規模和結構,被指定為國家第112號保護文物。韓國的塔中統一新羅初期修建的這座石塔無論是在雄偉莊嚴的氣勢上還是在穩固性上,在韓國各地的塔中都是很卓越的。這兩個塔高13.4米,是新羅時期的三層石塔中最大最堅固的,被視為珍貴的國寶。 從遠處觀望感恩寺址的三層石塔與近處觀看感覺不同。

石冰庫

石冰庫的意思就是用石頭做的冰庫,是古代的冰櫃。這個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古代冰庫在新羅的首都慶州的半月山上。這個優秀的古代遺蹟的外觀非常簡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望。走到石冰庫的入口附近,就會有陣陣冷氣襲來,嚇人一大跳。石冰庫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神奇的結構體現了韓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石冰庫建在地氣寒冷的地方,地面和牆壁是花崗岩的,頂部是拱形,有通風口。

在古代,這裡保存的冰在夏天是上層社會最高級的零食。因此,韓國的很多歷史書上都有王下令儲藏冰塊的記載。慶州的石冰庫是國家管理的遺蹟,被指定為寶物第66號。

慶州史跡區掛陵
芬皇寺

芬皇寺(Punhwangsaji)是公元634年為新羅第二十六代王善德女王建立,如今只保留有小法堂、水井以及被指定為國寶的三層石塔(原為九層石塔)。瓦狀的黑色安山岩與花崗岩門上浮雕的白色金剛力士像,形成強烈對比。台座四周上不同神態的獅子像,引人注目。

掛陵

掛陵(Kwaerung)是統一新羅時代王陵中唯一完整的古墓。從其獨特的形態,可推測為公元8世紀末元聖王的陵墓。蒼松翠柏間站列著貌似波斯人的武士石像、文人石像以及兩對石獅子像,後方古墓的土台上有十二尊半人半獸石像指示方向。

南山

南山(Namsan)是新羅佛教全盛時期的大聖山,位於佛國寺不遠處,高468米,南北長8公里,東西長6公里。在新羅時代曾擁有100餘座寺廟,可知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而今僅遺留55間寺址、59座石佛及38座石塔,徒步旅行觀覽這些遺蹟,可感受到當時人們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乘車到南山山腳即可遊覽拜三尊石佛。

遺產保護

慶州史跡區天馬冢

慶州的市容與韓國其它地區有很大不同。這裡是一個旅遊服務區,周圍聚集著大批旅館、餐館、商店,它們無論大小,不管簡樸與豪華,都是仿古建築風格:屋頂上面鋪著深綠色的瓦片,屋頂四角翹起,與慶州的古建築風格保持一致。大到慶州國家博物館,小到普通民宅,也都是一種模式。
據了解,這種統一的建築風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就拿圖木里陵墓公園來說,大小20多座陵墓在30多年前只是慶州一處很普通的地方,陵墓周邊是密集的農村住宅,人們並沒有注意到,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1973年,當村民和考古隊在飛馬墓里挖掘出成千上萬件重要文物後,這片塵封千年的寶藏才引起各方重視,附近的民宅很快就被拆除,這裡也被政府指定為國家博物館和歷史遺蹟公園,於1975年向公眾開放。隨著1995年以來石窟庵、佛國寺和歷史遺址區先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慶州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城市規劃和文物保護,並專門成立了歷史文化城市建設部負責這一工作。

如何保護獨特的古城景觀 一方面,與世界上其他歷史名城一樣,慶州市規定了城市建築的高度。按規定,慶州的建築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間。另一方面,加強對韓國傳統住宅區的保護和管理。為了傳承韓國傳統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幾個歷史遺蹟區(包括千年王朝的宮廷遺址月城)周邊建造歷史文化美觀區,即區內各種建築要按照古時的民宅式樣建造。

慶州市制定了有關歷史名城建築的法規和條例,市民根據有關條例的規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傳統韓屋能夠顯示出傳統建築美感,並有利於保護周邊地區景觀時,政府則提供一些資金支持。對獨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萬韓元(約合250美元),對房屋屋頂的維修每平米提供5萬韓元(50美元)以下的資金。上述城市開發規劃也帶來一些問題,給美觀地區保護和管理造成困難。比如:侵犯了居住在美觀地區市民的財產權;居民經常抱怨其居住空間不夠寬暢,等等。

慶州史跡區慶州史跡區
如何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業的關係 政府根據地方制定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設定文化遺址保護範圍,並成立由專家組成的文化遺產影響評價委員會,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對於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進行了修復的文化遺蹟,政府同專門旅遊部門簽署協定,共同開發和管理文化遺產地區旅遊資源。政府還在文化遺產周邊地區建造一些旅遊輔助設施,促進旅遊業的持續發展。

慶州未來的發展目標 慶州市政府已經制定了歷史城市修建方案,計畫於2030年之前投入33000億韓元(約合33億美元),建設歷史文化城市。但這些計畫側重於對歷史遺蹟的修復和重建,還沒有考慮到對市民的補償等問題。因此,要得到市民的支持還需開展長期的宣傳和說服工作。與此同時,政府將有計畫地在慶州古城外圍地區建設產業園區,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地方自立能力,使慶州成為自給自足的城市。這一計畫主要考慮的是扶持和發展慶州相對落後的工業經濟,使慶州成為有特色的歷史名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