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全傳[《愛因斯坦全傳》]

愛因斯坦全傳[《愛因斯坦全傳》]
愛因斯坦全傳[《愛因斯坦全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丹尼斯·布萊恩寫的這本傳記,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他寫出的愛因斯坦絕對真實因為這奉傳記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0tt0Nathan)之前堅持保密的資料解禁以後寫的,這就使得作者占有比此前所有撰寫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更多的史料,還原給讀者一個可親、可愛、真實的愛因斯坦,而不是一個站在雲端令人仰望與想像的神秘人物。

概述

本書主要介紹了愛因斯坦的一生,從成長經歷,性格習慣,所處的年代背景,所獲榮譽,工作生活等多個方面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完整的全面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全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美)丹尼斯·布萊恩|譯者:楊建鄴//李香蓮

類 別:歷史.地理 -> 歷史 ->傳記
開 本:16開
ISBN:9787040208634
頁 數:698
出版日期:2008-09-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市場價: ¥58 元

媒體推薦

丹尼斯·布萊恩寫的這本傳記,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他寫出的愛因斯坦絕對真實因為這奉傳記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0tt0Nathan)之前堅持保密的資料解禁以後寫的,這就使得作者占有比此前所有撰寫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更多的史料,還原給讀者一個可親、可愛、真實的愛因斯坦,而不是一個站在雲端令人仰望與想像的神秘人物。
——本書譯者
丹尼斯·市萊恩令人信服的描繪……使我們對愛因斯坦卓越的成就更加崇敬。
——《華盛頓郵報》
布萊恩讓我們看到了形象豐富的愛因斯坦……本書作者的努力工作說明在文學上和科學上,只要認真觀察,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底特律自由報》
徹底的研究,幾乎讓人著魔的細節,謙遜謹慎和不拘小節,使這本書成為愛因斯坦個人和職業生活最佳的範本。
——《觀察家》
一舉最讓人著魔的偉大科學家的生活,充滿了新的洞見,可讀性非常強。
——阿施萊·蒙塔古(AstlleyMorltagu)(愛因斯坦生前最好的朋友)
這本傳記收集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有趣資料,把愛因斯坦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讓我興奮不已只要我拿起這本書來讀,就會不忍罷手。
——天文學家、暢銷書作家羅伯特·賈斯卓(RobertJastrow)
本書描繪了一位滿懷思想、令人心醉神迷的人物。我很樂於去了解、去喜愛這位偉大的人物。
——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喬治·沃爾德(GeorgeWald)

作者簡介

丹尼斯·布萊恩,著名傳記作家,著有《愛因斯坦傳》、《普利茲傳》、《天才談話錄:和諾貝爾科技獎得主及其他著名人士的談話》、《知情者心目中的海明威》以及其他廣受讀者喜愛的著作。

內容提要

愛因斯坦的一生充滿了勝利和悲劇性的嘲諷。他的頭腦對時空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但卻有個精神異常的兒子;這位連蒼蠅都不願意傷害的和平主義者,卻促使美國製造出毀滅性的核子彈;這位時孩子和陌生人十分關心的人道主義者,卻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兒子,還對自己有私生女一事保密;他喜歡孤獨,但身邊總是圍繞著女人,終日被記者追逐,被民眾包圍;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卻被提名為總統……
這本書的內容,會讓那些把愛因斯坦視為聖人、只知道埋頭研究宇宙奧秘的讀者大吃一驚。這是因為本書發掘了不少以前被傳記作家遺漏或是刻意掩飾的內容——也就是他的私生活,作者並沒有深入討論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在採訪愛因斯坦的很多同事和朋友並查閱了20世紀末才公開的愛因斯坦婚姻檔褒後,全方位回顧了愛因斯坦的一生,還原出一個世俗的愛因斯坦。這本書所展現的愛因斯坦,初看起來似乎更加複雜,會引起爭論,但他的榮耀絲毫沒有喪失,相反,這樣的愛因斯坦讓人感到更親切、更真契、更可愛。

目錄

第1章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第2章 初戀
第3章 進入蘇黎世技術學院
第4章 結婚計畫
第5章 求職
第6章 學校教師
第7章 準父親
第8章 私人授課
第9章 專利局
第10章 奧林匹亞科學院
第11章 狹義相對論
第12章 “我這輩子最得意的思想”
第13章 布拉格之旅
第14章 最後一戰
第15章 舉世矚目
第16章 危險的信號
第17章 愛因斯坦的第一次美國之旅
第18章 諾貝爾獎
第19章 不確定性原理
第20章 理想的病人
第21章 統一場論
第22章 世界各地演講
第23章 在加利福尼亞
第24章 權衡取捨
第25章 愛因斯坦流亡美國
第26章 普林斯頓的新生活
第27章 遷入新居
第28章 家務事
第29章 海內外的政治
第3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核裂變的威脅
第31章 核子彈競賽
第32章 愛因斯坦介人戰爭
第33章 核子彈
第34章 為建立猶太國而奔忙
第35章 以色列的誕生
第36章 聯邦調查局盯上了愛因斯坦
第37章 追查共產黨人
第38章 對話和爭論
第39章 為羅森堡求情
第40章 奧本海默事件
第41章 最後的訪問
第42章 愛因斯坦的精神遺產
附錄Ⅰ 愛因斯坦的大腦
附錄Ⅱ 譯名對照
譯後記

前言

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以後,他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Otto Nathan)覺得愛因斯坦某些個人資料隱私性太強不能讓眾人知曉,於是他故意誤導研究愛因斯坦生平的學者,讓他們四處碰壁。有些人自己有幸挖掘到一些新的內容,準備公諸於世,居然也會遭到內森的威脅,結果只有屈從他的意思。就連愛因斯坦火化後骨灰撒在什麼地方,也只有少數幾個友人知道;雖然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得很好,科學界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用它解開他天才的秘密,但是開始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
內森的動機並不複雜,無非是想讓這位當代聖人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這種善意的隱瞞,當然也多虧了愛因斯坦忠誠的女秘書海倫·杜卡斯(Helen Dukas)的鼎力相助。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杜卡斯,比愛因斯坦的兩個妻子還長壽;她一直陪在他身邊達27年之久,直到愛因斯坦去世為止。在20多年的歲月里,她擁有每一封別人寫給愛因斯坦的信,以及愛因斯坦幽默又帶感情、有時還有點尖刻的回信。連匿名寄來的侮辱、威脅和責難的信,她也一一收集歸檔,甚至愛因斯坦丟進紙簍的紙條,她都不放過。現在這些資料大多已經收進愛因斯坦的檔案里。有一些敏感資料,在內森與杜卡斯共管期間,從來沒有公開過。
波士頓大學“愛因斯坦檔案整理計畫”(Einstein's Papers Project)執行人舒爾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曾解釋說:“內森與杜卡斯覺得愛因斯坦的名譽(和他的回憶)仍然需要保護,也許他們是對的”;“愛因斯坦自己都說杜卡斯是他的克伯魯斯(Cerberus)”。據舒爾曼研究,“杜卡斯還知道更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可是每次有人逼她多談一點時,她總是回答:“我沒有什麼更多好說的,要說的書里都有。”
其實當然不是這樣。雖然最近幾年來,有關愛因斯坦的書已多達400多種,但其中透露的還只是部分真相。摩爾(Walter Moore)在他寫的愛因斯坦的朋友和同事薛丁格(Erwin Schr6dinger)的傳記里,引用過法國作家蒙田(Montaigne)的一句話說:“我們的一生,一半是愚蠢,一半是智慧;不管是誰,如果只寫到受尊敬和權威的一面,就等於只寫了一半。”我的目標就是要平衡一下方程式等號的兩側,盡力挖掘一些長久受到保護的秘密,彌補遺失的另一半。我的用意不在於貶低愛因斯坦,而是希望擴大我們對他的了解。
從時間來看,我很走運。在內森1987年去世的前幾年,法院裁決:被內森嚴密保管的愛因斯坦的所有檔案都應公諸於世。現在,有關愛因斯坦的思想,以及他私生活的許多以前保密的資料,數以萬計的檔案都可以在愛因斯坦的檔案中找到。文獻的原件珍藏在耶路撒冷,複製品保存在普林斯頓和波士頓。不過,愛因斯坦與第二個妻子愛爾莎(Elsa)的一些書信,他給兩個兒子的信,以及某些對同時代的人來說還太敏感的資料,仍然沒有解禁。要想解禁,恐怕要等到21世紀了。
儘管還有以上一些限制,我還是找到了以前沒有的訊息來源——特別是愛因斯坦生前的一些能夠暢所欲言的密友,他們能夠提供許多“沒怎么消毒處理”和更具權威的第一手資料。可惜許多關鍵人物都已相繼辭世。
愛因斯坦一生愛憎非常分明,所以愛慕他的人稱他為耶穌之後最偉大的猶太人,稱他為摩西之後最偉大的人;有些人更直接地稱他為“一位猶太聖人”(a Jewish Saint)。批評他的人則說他是一個自我吹噓的大騙子,一貫剽竊他人的思想。有些人認為他與甘地(mahatma Gandhi)、施韋策(Albert Schweizer)一樣,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可是因為他的自由派的觀點,支持世界政府和左翼,讓納粹當局和美國聯邦調查局都懷疑他是他們各自國家的敵人。他先後兩個妻子都說他不是好丈夫,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厭惡女性的人;當然,崇拜他的女士多蘿西·康明斯(Dorothy Commins)不這樣認為。多蘿西還記得有一次凝視他的雙眼時,心裡想:“這是地球上最高貴的生物了。”這種兩極化的評價,也許正好解釋了愛因斯坦自己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與別人以為他是什麼樣的人,它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愛因斯坦思考的東西,但不知道他的科學理論卻絲毫也阻止不了人們對他的好奇。
愛因斯坦對女人的態度,世人也許永遠不能知道。杜卡斯當然最清楚,但她卻閉口不說。她協助霍夫曼(Banesh Hoffmann)合寫了一本內容豐富但卻是歌頌式的傳記《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叛逆者》(Albert Einstein:Creator and Rebel)。愛因斯坦的百年誕辰時,他們又寫了另外一本書《愛因斯坦:人性的一面》(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書的重點放在愛因斯坦與別人有趣和愉快的往來書信上,而對他的愛情生活——激情澎湃的第一次婚姻和不算完美的第二次婚姻,居然隻字不提。
女人在愛因斯坦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克拉克(Ronald Clark)那本被視為標準的愛因斯坦傳記中承認:“愛因斯坦一輩子都喜歡有女人做伴,不過也僅此而已。”事實當然不止於此。可是克拉克之前或之後的作家,都寫不出他的愛情生活,原因在於資料都被內森和杜卡斯兩位代理執行人封鎖了。直到1982年,愛因斯坦的所有檔案才依照他生前的希望,轉交給了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同年,派斯(Abraham PAIS)出版了《“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於沒有內森的阻擾和限制,派斯率先寫出了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
11年以後,海費爾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合寫的《愛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費了不少工夫,收集到愛因斯坦的隱私資料。倫敦《泰晤士報周日書評》(Sunday Times Books)的評論家凱瑞(John Carey)說,這本書內容新穎,值得稱讚。海費爾德和卡特甚至去訪問了愛因斯坦的繼孫女愛芙琳(Evelyn),又追蹤到他以前的女傭人,作了專訪。不過凱瑞最後的評語是:這本書過於熱衷“揭露隱私”,把愛因斯坦寫得一無是處,既厭惡女人,又指望女人侍候他……可能還打過第一個妻子米列娃(Mileva)……他可能死於梅毒,(雖然)找不到醫學證據的支持。”
幸好由已經公布的愛因斯坦個人檔案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前傳記作者對愛因斯坦私生活疏漏了的地方。這些檔案有他與所愛的兩個女人的通信,還有不可辯駁的證據表明他有一個私生女。現在總算可以第一次寫出愛因斯坦的全貌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有當事人的觀點佐證。
我發現,愛因斯坦的一生充滿了勝利和悲劇性的嘲諷。他的頭腦對時空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但卻有個精神異常的兒子,連過馬路都不會;這位連蒼蠅都不願意傷害的和平主義者,卻促使美國製造出了毀滅性的核子彈;這位對孩子和陌生人十分關心的人道主義者,卻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兒子,還對自己有私生女一事保密;他喜歡孤獨,但身邊總是圍著女人,終日被記者追逐,被人群所包圍。
這本書的內容,會讓那些把愛因斯坦視為只知道埋頭研究宇宙奧秘的聖人的讀者大吃一驚。這是因為發掘了不少以前被傳記作家遺漏或是刻意掩飾的內容——也就是他的私生活,一個世俗的愛因斯坦。這本書所展現的愛因斯坦,初看起來似乎更加複雜,會引起人們的爭論,但他的榮耀絲毫沒有喪失,只不過頭上的光環稍微歪了一點。這當然絲毫不會損害他天才的形象,相反,這樣的愛因斯坦讓人感到更親切。
1995年10月於麻薩諸塞州洛克波特(rockport)
這本近50萬字的愛因斯坦傳記終於譯完了。
我記得,當愛因斯坦在柏林第一次患重病時,由於不能研究物理學,他看了幾本小說,當他看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時,他說過一句話:“這是我看過的小說中最好的一本!”而當我看完丹尼斯·布萊恩的這本愛因斯坦傳記時,我也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愛因斯坦傳記中最好的一本。”阿伯拉翰·派斯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被輿論給予極高的評價,但是,那是一本學術性的傳記,沒有相當的物理學功底,恐怕很難看懂。
丹尼斯·布萊恩寫的這本傳記,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他寫出的愛因斯坦絕對真實。因為這本傳記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Otto Nathan)之前堅持保密的資料解禁以後寫的,這就使得作者占有比此前所有撰寫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更多的史料,還原給讀者一個可親、可愛、真實的愛因斯坦,而不是一個站在雲端令人仰望與想像的神秘人物。
我們隨手舉幾個例子。
1930年4月12日,布魯諾·沃爾特指揮的愛樂交響樂團,在柏林舉辦了一場貝多芬一巴赫一勃拉姆斯之夜。13歲的音樂神童梅紐因首次登台亮相,結果聽眾聽得如痴似狂,最後,音樂廳的經理只得請警察來維持秩序。愛因斯坦也控制不了自己,徑直跳上舞台,走進梅紐因的化妝間,擁抱這位小提琴神童,並且喊道:“現在我相信有上帝了!”
看,愛因斯坦是一個多么容易激動的觀眾。
愛因斯坦對於兒童有特別的感情。據說,一個5歲的男孩非常喜歡愛因斯坦,他常常在愛因斯坦上班的路上向他提出許多問題。男孩的母親常感到不好意思,覺得她的兒子浪費了愛因斯坦寶貴的時間。有一天,這男孩與愛因斯坦似乎談得很投機,其間愛因斯坦還大聲笑起來。於是,男孩的母親在這天晚上好奇地問她的兒子,是什麼事讓愛因斯坦大笑起來。男孩回答說:“我問他今天上過廁所沒有。”這位母親嚇了一跳,急忙問愛因斯坦怎么回答。男孩說,愛因斯坦回答:“我很高興總算有人問了一個我可以回答的問題。”
還有一個小孩跟著母親到愛因斯坦家裡去,但是這個小孩看見愛因斯坦頭髮飛揚的樣子,竟然嚇哭了,弄得小孩的母親十分尷尬,但是愛因斯坦卻高興地笑起來,還拍著孩子的頭說:“只有你對我說了真話!”
多么可愛、純真和幽默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常常幫助處於困難中的人,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他幫助一個“可怕的殺人犯”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吧?
令人恐懼的殺手利奧波德最珍貴的收藏品是愛因斯坦寫給他的一封信。在他19歲的時候,與18歲的夥伴洛布在芝加哥共同謀殺了一個14歲的男孩,他們的目的是要證明他們可以犯下“完美無缺的罪行”。他們差一點就成功了。後來他們被判終生監禁外加99年徒刑。
在入獄之前,利奧波德已經可以講15種語言,入獄後又學會了12種。到1934年,他已經在伊利諾州的約利埃特監獄待了十年,這時他的研究興趣從社會學擴展到數學物理,而後又擴展到相對論。他想精通這門學問,於是寫信給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不但回了信,而且勸他從使用了微積分的短篇科學論文開始,例如普朗克發表過的演講,然後再閱讀洛倫茲、他本人的和閔、科夫斯基的原始文集,還有愛丁頓寫的關於相對論的書。當利奧波德看到愛因斯坦的回信時,他的驚訝真是無法言喻的。他後來回憶說:
“要寫信給愛因斯坦是需要一些勇氣的。我認為他是當時世界上還活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我知道愛因斯坦教授是一位慈愛的人,所以我決定寫信給他,而他真的給我寫了回信!我瞪大眼睛瞧著這封信(日期為1934年1月4日),後來我把它嵌在一個相框裡,每次換監獄時我一定會帶上它。”
愛因斯坦能夠這樣寬容、同情地看待世事,根本原因是他永遠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他的朋友蒙塔古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蒙塔古說:“我初次遇見他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心態非常開放。他可以接受任何思想,而且不論這些思想與他原來的想法有什麼矛盾,他都可以接受,只要你能作出充分的解釋和科學的證明。”
還有一個故事使我非同一般地感動。1953年,正值熱浪滾滾的夏天,愛因斯坦的朋友薩克斯·康明斯因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緊急送往醫院。74歲的愛因斯坦知道後,立即趕到醫院看望。康明斯的妻子多蘿西回憶說:
“儘管那時天氣又熱又潮,但愛因斯坦還是走到醫院——他沒有汽車也不想買汽車——我想,他走在路上時腳下的柏油恐怕都因為受熱而熔化了。當他走進特護病房時,薩克斯見到他立即說:‘我的天,愛因斯坦教授,這么熱的天氣怎么還來呀!’愛因斯坦說:‘只要心中有了愛,什麼困難都不在話下。’我將永遠記住這句話。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友誼多么親密無間,他們彼此完全相互了解。他給薩克斯送了一束花,還附有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看來只有魔鬼才能讓你休息一會兒。衷心祝福你。’”
好了,想講的話太多,無非是希望喜歡先看譯後記的讀者看了這個譯後記以後,決心買下這本書,並且認真看完這本書。我可以肯定,當讀者看完這本書以後,一定會感謝譯後記帶給他的啟示。
最後,感謝新加坡的楊庭瑞先生和我的女兒楊曉艷,是他們從新加坡給我寄來布萊恩的原著,這才使我有機會閱讀這本書,知道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介紹給國內讀者的愛因斯坦傳記。
同時,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關人員,雖然之前我與他們根本不認識,但正是由於他們的決斷、熱情和堅持,使本書得以問世出版。這是我20年來翻譯的8本書中出版最順利的一本。謝謝他們的信任,謝謝高教社的信任!
華中科技大學的李香蓮老師與我的合作,是本書能夠及時翻譯完成的重要保障。李香蓮與我有過一次合作,那是為翻譯蓋爾曼寫的《夸克與美洲豹》一書。這本書很難翻譯,但是我們的合作十分愉快和成功。這一次的合作同樣的愉快。她在百忙之中能夠抽時間翻譯,實在非常不容易。謝謝她!
我還要感謝在美國的大哥楊建軍。我之所以明知道困難重重還敢於翻譯這么厚的一本大部頭的書,是因為想到有大哥可以幫助我解決疑難問題,他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在翻譯過程中,我通過電子郵件至少問過他100個以上的疑難問題,而大哥總是細緻地為我解難。沒有他的幫助,翻譯結果很難想像!
最後,請讀者和專家對於本譯作的疏漏和錯誤之處,不吝指正,我們將感激不盡!
楊建鄴
於華中科技大學寧泊書齋
2008年3月4日

後記

這本近50萬字的愛因斯坦傳記終於譯完了。
我記得,當愛因斯坦在柏林第一次患重病時,由於不能研究物理學,他看了幾本小說,當他看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時,他說過一句話:“這是我看過的小說中最好的一本!”而當我看完丹尼斯·布萊恩的這本愛因斯坦傳記時,我也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愛因斯坦傳記中最好的一本。”阿伯拉翰·派斯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被輿論給予極高的評價,但是,那是一本學術性的傳記,沒有相當的物理學功底,恐怕很難看懂。
丹尼斯·布萊恩寫的這本傳記,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他寫出的愛因斯坦絕對真實。因為這本傳記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Otto Nathan)之前堅持保密的資料解禁以後寫的,這就使得作者占有比此前所有撰寫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更多的史料,還原給讀者一個可親、可愛、真實的愛因斯坦,而不是一個站在雲端令人仰望與想像的神秘人物。
我們隨手舉幾個例子。
1930年4月12日,布魯諾·沃爾特指揮的愛樂交響樂團,在柏林舉辦了一場貝多芬一巴赫一勃拉姆斯之夜。13歲的音樂神童梅紐因首次登台亮相,結果聽眾聽得如痴似狂,最後,音樂廳的經理只得請警察來維持秩序。愛因斯坦也控制不了自己,徑直跳上舞台,走進梅紐因的化妝間,擁抱這位小提琴神童,並且喊道:“現在我相信有上帝了!”
看,愛因斯坦是一個多么容易激動的觀眾。
愛因斯坦對於兒童有特別的感情。據說,一個5歲的男孩非常喜歡愛因斯坦,他常常在愛因斯坦上班的路上向他提出許多問題。男孩的母親常感到不好意思,覺得她的兒子浪費了愛因斯坦寶貴的時間。有一天,這男孩與愛因斯坦似乎談得很投機,其間愛因斯坦還大聲笑起來。於是,男孩的母親在這天晚上好奇地問她的兒子,是什麼事讓愛因斯坦大笑起來。男孩回答說:“我問他今天上過廁所沒有。”這位母親嚇了一跳,急忙問愛因斯坦怎么回答。男孩說,愛因斯坦回答:“我很高興總算有人問了一個我可以回答的問題。”
還有一個小孩跟著母親到愛因斯坦家裡去,但是這個小孩看見愛因斯坦頭髮飛揚的樣子,竟然嚇哭了,弄得小孩的母親十分尷尬,但是愛因斯坦卻高興地笑起來,還拍著孩子的頭說:“只有你對我說了真話!”
多么可愛、純真和幽默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常常幫助處於困難中的人,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他幫助一個“可怕的殺人犯”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吧?
令人恐懼的殺手利奧波德最珍貴的收藏品是愛因斯坦寫給他的一封信。在他19歲的時候,與18歲的夥伴洛布在芝加哥共同謀殺了一個14歲的男孩,他們的目的是要證明他們可以犯下“完美無缺的罪行”。他們差一點就成功了。後來他們被判終生監禁外加99年徒刑。
在入獄之前,利奧波德已經可以講15種語言,入獄後又學會了12種。到1934年,他已經在伊利諾州的約利埃特監獄待了十年,這時他的研究興趣從社會學擴展到數學物理,而後又擴展到相對論。他想精通這門學問,於是寫信給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不但回了信,而且勸他從使用了微積分的短篇科學論文開始,例如普朗克發表過的演講,然後再閱讀洛倫茲、他本人的和閔、科夫斯基的原始文集,還有愛丁頓寫的關於相對論的書。當利奧波德看到愛因斯坦的回信時,他的驚訝真是無法言喻的。他後來回憶說:
“要寫信給愛因斯坦是需要一些勇氣的。我認為他是當時世界上還活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我知道愛因斯坦教授是一位慈愛的人,所以我決定寫信給他,而他真的給我寫了回信!我瞪大眼睛瞧著這封信(日期為1934年1月4日),後來我把它嵌在一個相框裡,每次換監獄時我一定會帶上它。”
愛因斯坦能夠這樣寬容、同情地看待世事,根本原因是他永遠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他的朋友蒙塔古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蒙塔古說:“我初次遇見他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心態非常開放。他可以接受任何思想,而且不論這些思想與他原來的想法有什麼矛盾,他都可以接受,只要你能作出充分的解釋和科學的證明。”
還有一個故事使我非同一般地感動。1953年,正值熱浪滾滾的夏天,愛因斯坦的朋友薩克斯·康明斯因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緊急送往醫院。74歲的愛因斯坦知道後,立即趕到醫院看望。康明斯的妻子多蘿西回憶說:
“儘管那時天氣又熱又潮,但愛因斯坦還是走到醫院——他沒有汽車也不想買汽車——我想,他走在路上時腳下的柏油恐怕都因為受熱而熔化了。當他走進特護病房時,薩克斯見到他立即說:‘我的天,愛因斯坦教授,這么熱的天氣怎么還來呀!’愛因斯坦說:‘只要心中有了愛,什麼困難都不在話下。’我將永遠記住這句話。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友誼多么親密無間,他們彼此完全相互了解。他給薩克斯送了一束花,還附有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看來只有魔鬼才能讓你休息一會兒。衷心祝福你。’”
好了,想講的話太多,無非是希望喜歡先看譯後記的讀者看了這個譯後記以後,決心買下這本書,並且認真看完這本書。我可以肯定,當讀者看完這本書以後,一定會感謝譯後記帶給他的啟示。
最後,感謝新加坡的楊庭瑞先生和我的女兒楊曉艷,是他們從新加坡給我寄來布萊恩的原著,這才使我有機會閱讀這本書,知道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介紹給國內讀者的愛因斯坦傳記。
同時,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關人員,雖然之前我與他們根本不認識,但正是由於他們的決斷、熱情和堅持,使本書得以問世出版。這是我20年來翻譯的8本書中出版最順利的一本。謝謝他們的信任,謝謝高教社的信任!
華中科技大學的李香蓮老師與我的合作,是本書能夠及時翻譯完成的重要保障。李香蓮與我有過一次合作,那是為翻譯蓋爾曼寫的《夸克與美洲豹》一書。這本書很難翻譯,但是我們的合作十分愉快和成功。這一次的合作同樣的愉快。她在百忙之中能夠抽時間翻譯,實在非常不容易。謝謝她!
我還要感謝在美國的大哥楊建軍。我之所以明知道困難重重還敢於翻譯這么厚的一本大部頭的書,是因為想到有大哥可以幫助我解決疑難問題,他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在翻譯過程中,我通過電子郵件至少問過他100個以上的疑難問題,而大哥總是細緻地為我解難。沒有他的幫助,翻譯結果很難想像!
最後,請讀者和專家對於本譯作的疏漏和錯誤之處,不吝指正,我們將感激不盡!
楊建鄴
於華中科技大學寧泊書齋
2008年3月4日

文摘

因為愛因斯坦本人長相和人品都很不錯,所以當他喜歡上相貌平平、而且由於天生的髖關節錯位走起路來姿勢很難看的米列娃·瑪瑞克時,他大學裡的朋友都大惑不解。她是班裡惟一的女生,大他4歲,沒什麼幽默感,而他自己卻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即使是很沒意思的笑話,也能使他開懷大笑。
有人猜想,可能是因為周圍大多數學生都是對外地人不感興趣的瑞士本土人,他們兩個“外人”同病相憐走到了一起。米列娃來自當時匈牙利南部的巴克斯卡(Bacska)。巴克斯卡毗鄰塞爾維亞(Serbia)的北邊,那裡住著很多塞爾維亞人,米列娃與她的父母都是塞爾維亞族人(如今這個地區歸屬塞爾維亞)。阿爾伯特是一個從德國經義大利再到瑞士的移民。因為放棄了他的德國國籍,所以這時他是個沒有國籍的人。
一名早期非常有名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卡爾·西利格,比較同情米列娃,他認為“她那喜歡空想的、沉悶的本性,常常會影響到她的生活和研究。她的同齡人發現她是個性情陰鬱、言語不多但敏感多疑的人。但是和她處得較多的人,會逐漸欣賞她那斯拉夫人特有的坦誠和謙虛。她常常用這種坦誠、謙虛和開放的心態,與人進行生動的辯論”。她陰鬱的性格可能部分地歸咎於家族背景。讓她擔憂的還有,她的妹妹佐卡(ZorkaMaric)的精神病正日趨明顯。不過,跟愛因斯坦在一起的時候,她就熱情活躍起來,平日裡沉默、陰鬱的面目一掃而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