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鑫坊

”“清代城垣,仍明之舊。 萱壽里:東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南段。 承德里:東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

思鑫坊所處的位置從隋開始就位於城市中。杭州城垣最早修築於隋,據史載“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始遷城於鳳凰山。楊素築之。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其城垣在北部平原者,北抵錢唐門而止。”“吳越城垣承唐之舊,而內有子城,外再包以羅城,城凡三重,皆所以重根本之地也。”
“南宋城垣,有內有外。內城者,皇帝所居之皇城也。”
元代禁天下修城,以示統一,杭州城牆與城門逐漸被夷平。
“明代城垣,仍張士誠之舊,而周圍減其六之一。”
“清代城垣,仍明之舊。”清代杭州城牆一直沿襲明城牆,其範圍一直未有大的變化。城市布局的最大變化是城中築城,據《元明清名城杭州》:“順治五年,清廷以禮、工二部議,擇定杭州城西隅,圈築駐防兵營。其地當杭州中城西部。西倚舊城,瀕湖為塹。南自涌金閘而東,沿河越曲阜橋,跨清湖河軍將橋。東包俞家園,折而北,截積善坊巷、東平巷、壽安坊巷、崔佳巷、鐵線巷、里仁坊巷之西端,復折東三十餘步。又北截蝙蝠巷、睦親坊、寶樹巷。更北沿高地上,至結縛橋,折而西,跨河繞井字樓,直西至米倉巷風波橋,復西北沿浣沙溪西岸至小車橋。南折西抵錢塘門而止。環九里有奇。為五門,南曰延齡,憑涌金河;東之南曰迎紫,臨花市巷;東之北曰平海,臨弼教坊;東北曰拱宸,臨浣沙東河;西北曰承乾,瀕浣沙西河。”
思鑫坊位於駐防營內的鑲黃旗坊福昌巷。

“民國之初,首先拆卸旗下營”,“所有營房,大部拆毀,建築馬路,改造民商店,名之曰新市場。”隨後杭州城牆和城門先後拆除。
新市場即商業新區,也就是現在湖濱地區的雛形,從《浙江省會舊滿營未標賣地圖》可以看出,湖濱地區基本的道路網已形成。
思鑫坊、萱壽里、承德里這幾個街坊民國初相繼建成,形成了現有的格局。
二、街巷的由來
思鑫坊直弄:南接思鑫坊,北至萱壽里二弄,長115米,寬3米。因近思鑫坊而得名。
萱壽里:東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長112米,寬3米。清為旗營鑲黃旗坊福昌巷。民國期間建房稱萱壽里。
萱壽里二弄:東起思鑫坊直弄,西至菩提寺路,長80米,寬1.5米。因近萱壽里,故名。
承德里:東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長110米,寬3米。清為旗營北部鑲黃旗坊福昌巷。民國時建房稱承德里。又名仁德里。有通道二,由南至北分別稱一弄、二弄。
菩提寺路:南起學士路中段,北至慶春路西段,民國時建路,以近菩提寺得名。民國《杭州府志》卷三十四:“菩提寺在北壁里潘閬巷。舊在錢塘門外,宋太平興國二年(997)錢惟演舍宅為寺。”元末毀,尋以築城,徒寺今所。
以菩提寺得名。寺本與昭慶寺相鄰,明初移此。
孝女路:南起學士路東段,北至慶春路西段。以北端有孝女井得名。地處旗營東北隅,民國始名孝女路。相傳岳飛被害後,幼女銀瓶,悲憤填膺,叩厥上書,被邏卒攔阻,逐抱其父生前所贈之銀瓶在家院投井而死。明正德間按察使梁材在井上建亭,題名孝娥井,俗稱孝女井。後亭廢井湮,清同治六年(1867)典史吳廷康又考定井址,乃建亭立碑,現井亭猶存。1966年曾名新德路,1981年復名孝女路。
學士路:東起岳王路通石貫子巷,西至湖濱路北段。以江學士橋得名。明工部侍郎江曉居此,稱江學士。相傳其宅為宋韓蘄王舊第。民國時建路。
長生路:東起浣沙路北段,西至湖濱路中段。以長生橋得名,宋名長生老人橋。清時地在旗營內北部。民國自倉橋至長生路一帶築路,名長生路。1966年更名為向陽路,1981年復名長生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