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母山

“思母山,在四都後頭坑、蔡坑二鄉之間。 ‘晉南之交,有瑞雲岩,葛仙翁寄跡之處也。 遺候門穉子報曰,青龍巖僧公來也。

思母山

位於

晉江西部內坑鎮。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外古蹟·思母山》載(《泉州歷史網》站長分段按注):
“思母山,在四都後頭坑、蔡坑二鄉之間。
相傳宋幼主南渡至此思母,即山頂平坦處,除地祭獻。至今無草,亦無碎石,以二班芝插瓶數日後尚開花,命植於地,果生。其一至乾隆間壞,其一尚存,圍大一丈二尺有奇,高六丈余。居人稱其地為‘御里’,稱此山亦曰‘御臨山’。後於其北建祠祀陸秀夫楊繼業,名曰‘報恩寺’,亦曰‘報恩院’。
其岩曰瑞雲岩。山南以葛仙故稱葛州,與南安仙境接壤。近處有龜山、石鼓二峰。
萬曆戊寅(明·萬曆六年,1578年),莊用賓(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莊用賓》)書《重修報恩院》,求助《序》,謂異人代先大夫所筆。

其文云:

‘晉南之交,有瑞雲岩,葛仙翁寄跡之處也。故境名曰仙境。既而顯道化杖為龍,地號葛州。南瞻石鼓,北枕龜山。諸山聳翠,宛然別一洞天也。
李漢老(李邴,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李邴》)、張清孝以為游地近民,俊秀日肄業於其間,登諸郡志,載周益公文集。
迨宋·德祐(1275—1276年)中,幼主播遷,駐輦是山,放改名曰御臨。後為祝聖道場,曰報恩院。值兵火,乏檀越,幾於傾圮。
戊寅(明·萬曆六年,1578年)季冬之夕,余夢金甲神人揖余而言曰,我御臨山神也,奉張丞相命,追緝舊遊,以公正直,今當為主。且授以隱語云:赤兔東升,瑞雲再興。戊巳之交,奉命遂行。夢覺,吟終日,竟莫能解。
遺候門穉子報曰,青龍巖僧公來也。余賜之坐,詢以來意,狀其所以森森然葉夢中語,余不覺聲曰:諾。
噫!此盛事也。報恩院,舊為葛仙顯跡,今為祝聖道場。如之何其可廢也?惟余老矣,懼無以襄厥事。雖然,天也,非人所能也。都仙龍沙之讖,將有八百地仙者出。通都大邑,豈無一二同志發菩提心,助毫毛力,俾神仙顯化之靈,復盛於今日?盍自此始,同志勗諸?’
按:此比下輦鋪較實,而志乘未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