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興國寺

據碑文記載:興國寺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聖國寺,唐聖曆元年(698)敕為太平興國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為興國寺。 該寺原先規模宏大,近來在維修天王殿時,發現樑上有塊木板題有:“大唐敕賜忻州城太平興國禪寺,周圍有十二院。 《元一統志》載,忻府區太平興國寺“在本州治西,本隋精通寺,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大雲,開元(公元713-741年)中改開元。

興國寺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城內興寺街。1985年4月10日被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碑文記載:興國寺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聖國寺,唐聖曆元年(698)敕為太平興國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為興國寺。該寺原先規模宏大,近來在維修天王殿時,發現樑上有塊木板題有:“大唐敕賜忻州城太平興國禪寺,周圍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開工重修佛殿、廊房、圍牆。萬壽宮朝門周正堂、濟榮重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元一統志》載,忻府區太平興國寺“在本州治西,本隋精通寺,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大雲,開元(公元713-741年)中改開元。宋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為什麼改名叫“太平興國寺”,有以下兩條史料可供佐證:《忻縣誌》(大事記)載:“宋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遼南府宰相耶律沙領兵援北漢,與宋軍戰於忻州白馬山,遼兵大敗”;《山西行政區劃建置史》載:“北宋太平興國寺四年(979)趙光義親征北漢,將十四中的最後一國嚴竣掉,雁門以南地區均歸入北宋版圖”,其名概出於北宋年號;《直隸忻州志》(清乾隆版)載:“在治後,唐儀鳳(公元676-679)年建,明洪武初設僧正司於此”;明代翻修加琉璃瓦頂,現為忻府區唯一的明代琉璃瓦頂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