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土司衙門

土司衙門在改土歸流後,是忻城彈壓委員公署和忻城縣政府所在地。 1960年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62~1963年撥款維修,設忻城縣文物管理所。 1988年建立忻城土司博物館,利用土司衙門陳列展覽有關土司制度的文物。

清代建築。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忻城縣城關鎮中和街。忻城土司莫氏,元至正年間(1341~1367)為宜山縣八仙屯千戶,明宣德年間(1426~1435)由宜山督兵屯戍忻城,為附理知縣,弘治九年(1476)授為忻城縣世襲土司,清宣統元年(1909)忻城土司衙門裁土司改為彈壓,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改土歸流,共傳24代500多年。土司衙門創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背靠翠屏山,坐南向北。後經多次劫難,現存建築是清道光十年(1830)按清代工部營造法式重修的。原由照屏、大門、頭堂、二堂、三堂、兵房、牢房、東西花廳、東西廂房、後苑等部分構成。梁架所用木料全是格木。有的屋頂蓋雙層瓦,大部分窗戶鑲嵌木格雕花。上有天花板,下有鋪地磚,屋脊堆塑飛龍舞鳳,牆壁和檐板上油漆彩畫,富麗堂皇。土司衙門在改土歸流後,是忻城彈壓委員公署和忻城縣政府所在地。1960年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62~1963年撥款維修,設忻城縣文物管理所。1988年建立忻城土司博物館,利用土司衙門陳列展覽有關土司制度的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