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 “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

原文

念奴嬌⑴·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薩都剌(元)

石頭城⑵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⑶。指點六朝形勝⑷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白骨紛如雪⑸。一⑹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寂寞避暑離宮⑺,東風輦路⑻,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⑼。歌舞⑽前,繁華⑾鏡里,暗換青青發⑿。傷心千古⒀,秦淮一片明月!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因全詞共一百字,有成百字令。
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涼山。昔為六朝都城。
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放眼望去,天邊連著吳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曠。吳楚,今江、浙一帶地區。
六朝形勝:指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地形優越壯美。
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紛如雪:這三句話寫戰爭的激烈場面。旌旗,泛指旗幟。檣櫓,桅桿和划船工具,這裡代指船隻。
:長江。
避暑離宮:在離宮避暑。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
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東風吹到皇帝車架走的路,每年都長出青草。輦路,宮殿樓閣間的通道。
落日無人松徑冷,鬼火高低明滅:日落以後,松樹林裡沒有人,只見鬼火時隱時現。松徑,松林間的小路。明滅,忽隱忽現,時隱時現。
:同“樽”,酒杯。
繁華:鮮花盛開,喻青春美麗。
暗換青青發:烏黑的頭髮變灰變白。
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這句話用劉禹錫《石頭城》“淮水城頭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說明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秦淮,流過石頭城的秦淮河。

譯文

站在高高的石頭城上,放眼望去,蒼天的盡頭與吳、楚兩國連線在一起,一片空曠。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遙想當年,戰火紛飛,硝煙不斷,生靈塗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傑都已經隨著時間的長河席捲而去,只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不息,滾滾東流。
孤寂的行宮內院,東風吹過,昔日皇帝車架經常碾壓的道路,早已是年年歲歲芳草萋萋。每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松樹林里空寂冷落,只見幽幽的冥火時隱時現。可在當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這裡青絲變成了白髮,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

作者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酷愛文學,善繪畫,精書法,有“虎臥龍跳之才”,但因當時幾十年來開科舉,難以步入仕途。為生計畫內而長年奔波經商,嘗盡人間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悵然棄商而歸,投入文學創作。

薩都剌薩都剌
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進士及第,時年五十六歲。天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蘇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在職三年,頗有政績。後調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為無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場險惡。供職期滿,調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時,豪情勃發,立“明朝走馬燕山道,贏得紅樓說少年”的誓言。後足跡河北廉訪、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從元世祖到元惠宗(順帝)縣經11朝,歷80餘年,長期宦遊,浪跡四方,日弄柔翰,創作極富。有詩780餘首,詞14首,因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熟悉民間疾苦,故常以詩表述政見,揭露統治者驕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聞角》、《傷思曲·哀燕將軍》、《鬻女謠》、《征婦怨》等。擅書畫。今存《嚴陵釣台圖》、《梅雀》。有《雁門集》傳世。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懷古之作,詩人撫今追昔,以蒼涼的韻調,以富有悲劇意味的形象,詠出了風雲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闕:重點寫的是昔日在這裡發生過無數次激烈的戰爭,寫景,詠史,抒懷。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寫出了石頭城空蕩悽慘的江山,發出了世事變遷的慨嘆。詩人由眼前的“望”起筆,登上高高的石頭城,看到的是什麼?是昔日六朝勝地的空曠和“無物”。一個“無物”蘊含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悲慘的過去!叫人怎能不撫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紛紛戰火!
“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澤東當年站在橘子洲頭看著眼前的大好江山詠出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雄渾詩句,然而薩都剌目睹“六朝形勝地”所感發的卻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無非是連年不斷地戰火摧殘了山川的壯美,摧毀了往日的繁華。如此一來,下文追述歷史上的連年戰亂也就順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紛如雪。”這三句話以簡潔的文字,以極富於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檣櫓”、“白骨”——“旌旗”“蔽日”,“檣櫓”“連雲”,“白骨”“如雪”,清晰鮮活地再現了歷史上曾經接連不斷的戰爭的激烈場面。旌旗,泛指旗幟。檣櫓,桅桿和划船工具,這裡代指船隻。不論怎樣,歷史都會過去,那些龍爭虎鬥的英雄豪傑也不可避免的被歷史的洪流席捲而去,正如詩人所寫的那樣,“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下闕:寫的是淒涼冷清的行宮,多少歌舞粉黛在這裡送走了青春,耗盡了年華。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宮,如今已是“東風輦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沒有了從前的富貴繁華。“避暑離宮”前邊加上“寂寞”,寫出了“離宮”已是人去樓空,空冷孤寂。“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有力地襯託了行宮內院的孤寂與蕭條。內院裡宮殿之間的通道上,每到春風吹來,都要長出青青的野草,這還是皇上和宮女們飲酒歌舞享樂的地方了嗎?不僅如此,詩人還以“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渲染行宮內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陰森氣氛。
“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有多少美麗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這唱歌跳舞、推杯換盞、對鏡施粉理鬢的享樂中耗費了時光年華,消磨了青春美麗,這應該是詩人對自已也是對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夜深還過女牆來”的詩句,這裡詩人用其藉以說明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可見傷感無限。
這首詞採用宋代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全部韻腳,但因薩都剌思筆流暢,再加之採取倒敘的手法,工筆描寫世事的變遷,抒發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開闊,境界寬廣,自然天成,堪為豪放派之大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