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堡

此種方形堡中套方形祠堂的建築風格,在潮汕地區建築中,十分少見。 德馨堡對於研究客家防禦性建築在潮汕地區的變異,也有獨特作用。 不過,令人難過的是,德馨堡中,不少地方已經被破壞。

獨特的“回”字形古堡

德馨堡在黃岡鎮楚巷居委古宮東南面,占地十畝。由於位處小巷深處,加上周圍建了不少樓房,德馨堡不易為人所知。德馨堡附近有古榕一株,至今枝葉茂盛。和德馨堡一樣,古榕年代古遠。
當地人介紹,德馨堡又名“林厝寨”、“四方寨”。之所以別稱“林厝寨”,是因為寨中原先居民是清一色林姓。至於別稱“四方寨”,是因為寨的格局呈正方形。相傳此堡是一塊蜜蜂地,故建築造型仿蜂巢模樣。
德馨堡的門口,有匾額石,正面上書“德馨堡”3個大字,並有小字提示,此匾額立於乾隆十九年。步入堡後,可見匾額石背面是“為善最樂”4個大字。乾隆十九年是公元1754年,據此推算,德馨堡存在已經超過250年。
德馨堡四面建築結構是:前面中央是一大門,兩旁各有正房3間;後面中央是一大祠堂,兩旁也各有正房3間;左右兩面各有正房8間,四面共有角房4間。
正房和角房是兩層高,高約5米。這些外圍樓房,朝向堡外的開窗面積較小,它們和牆體的寬厚相配,充分體現了防禦性建築的特點。
堡壘正中,是供奉林氏先人的方形祠堂,祠堂和外圍樓房相隔約10步。祠堂現在改為民居,兩側仍有對聯“雙桂家風遠,九龍世澤長。”此聯表明祠堂為林姓所有。但祠堂建築風格倒是傳統的潮汕式合院。此種方形堡中套方形祠堂的建築風格,在潮汕地區建築中,十分少見。
寨中並有古井一口,住民反映,古井自建寨就有,一度為淤泥填塞,居民後來又請人疏通,至今井水清洌。
縱觀整座古堡,恰恰是“回”字形建築格局,和潮汕地區一般客家土樓大不一樣。難得的是,堡壘看起來十分堅固,至今,大門內的木製屋頂梁仍然來自建寨之初。

八十老人講述古堡歷史

林老先生今年80多歲,和老伴一起,在德馨堡中居住了大半輩子。林老先生介紹,原先堡的大門外,是一片空地,但後來在原先空地建了不少新建築,使得堡看起來失去原來氣勢。德馨堡門口原來還有旗桿石,後來也都失去了。旗桿石上面,原來有一位出自德馨堡的清代武舉人的名字。和武舉人相對應的是,清代這裡有一位傑出讀書人,據說曾為清帝之師,但林老先生不能叫出其名字,只是模糊稱之為“郭爺”。
林老先生還指出,原先堡的大門和祠堂之間有木門、屏風之類,後來都被拆除了。祠堂之內,原來還有清代的木製匾額,上書前述郭爺所寫的“承先堂”三個金字,現在匾額也都蕩然無存。
對於德馨堡的防禦價值,林老先生回憶,抗日時期,它曾被日軍攻擊過,但日軍沒有辦法進入德馨堡,於是胡亂用刺刀在大門亂刺一通。至今,德馨堡的木製鐵皮大門仍有日軍刀刺的痕跡。
林老先生還提及,一天深夜,有盜賊登上德馨堡外圍屋頂,但不敢跳進德馨堡內部。因為德馨堡只有一個大門可供進出,盜賊懼怕只能進、不能出。盜賊走後,多年來,德馨堡再沒有盜賊敢來侵擾。至解放後,德馨堡一度成為人民解放軍駐所,後來才重新遷入居民。

古堡的特獨價值

據筆者了解,潮汕地區土樓所在不多,但主要集中於客家地區。濱海地區的潮汕人集中之地,土樓更為罕見。黃岡位於饒平南部沿海,仍然出現堡壘式建築,只能從防海盜、防兵匪等方面解釋。
查有關資料,黃岡在明代,曾經受過海上倭寇的侵擾,正是因為海盜的活動,歷史上有大城所、黃岡堡等防禦性軍事建築出現。進入清代後,潮汕沿海仍然不太平,如清軍有防海上鄭成功集團,也曾下令潮汕沿海“遷界”。
位於閩粵之交的黃岡,是兵家經常過往之地,當年日軍,也是從黃岡城外面的閩粵通道進入福建的。
正是由於兵事、盜匪的猖獗,民間不得不建出類似防禦性軍事建築的民居,以保護自身。從保證安全形度出發,德馨堡早期的住戶,都屬本宗族林姓。只是到了後來,堡壘中的人家,才逐漸變為雜姓。
不僅僅是歷史價值,古堡自身建築極富特色,和一般的客家圓形土樓大不一樣。此種“回”字形堡壘式格局,是潮汕地區極少見到的。德馨堡對於研究客家防禦性建築在潮汕地區的變異,也有獨特作用。
不過,令人難過的是,德馨堡中,不少地方已經被破壞。一些新的建築,代替了舊的樓房,也有的新式樓房建於堡內或堡外空地,使得這座本來饒有特色的古堡看起來不倫不類。如何恢復這所帶防禦性的民間建築原貌,是有識之士、有關部門所應關心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