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飛來峰

德陽飛來峰

德陽飛來峰,位於什邡和彭州的龍門山脈的11座特別的山峰。年齡高達2億歲,被它壓住的地層才1億年左右。

德陽飛來峰

“蜀國有仙山,仙山有飛來。”

在什邡和彭州的龍門山脈,分布著11座特別的山峰,它們不是當地“土生土長”,而是從50里以外的汶川、茂縣“飛”來的。並且,飛來的山峰,年齡高達2億歲,被它壓住的地層才1億年左右。這一直是一個謎?
2000年6月2日,地質專家韓同林、郭克毅、周自隆,在距什邡八角鎮20公里的大埡口山區,發現“冰川漂礫”,從而解開了“飛來峰”之謎。
一切,緣於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大約在距今240至340萬年前,地球歷史上出現了最後一次冰期。整個青藏高原被厚約2000多米的冰雪覆蓋,龍門山脈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分布在汶川、茂縣一帶呈岩溶地貌的小山丘陵,也在這次冰期中被厚厚冰蓋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在此期間,冰雪層受著每年四季氣溫變化和降雪量及暴風雪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冰雪層的厚度時厚時薄(保持在1700至3000米之間)。當地球溫度升高時,融化的冰雪就滲進石灰岩的裂隙中,並向裂隙處浸入;當地球溫度降低時裂隙中的水又結成冰。由於水在結冰時體積增大,又擴大了裂隙的寬度和長度。如此經過幾十萬年的反覆襲,石灰岩的裂隙越來越寬,石灰岩內部被支解。
200萬年以後,也就是到了整個冰期的末期,氣候轉暖,青藏高原大冰蓋開始溶解,大冰蓋的東緣,即汶川、茂縣一帶,出現了大面積的整體由高向低,即由高原向盆地、由西向東的冰雪大滑坡,滑坡面積足有數百上千平方公里。想想: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大冰蓋斷裂成數百上千平方公里的一排冰山,從高處向海拔1000多米的汶川、茂縣滑 過來,可不像遊樂園坐滑梯那樣好玩。其勢可吞山河。
在冰雪層包裹之中的石灰岩小山,隨著冰川滑動。剛開始時,由於冰川融化較少,“身體” 笨重,每年滑動距離不到1米。慢慢地,滑體底部的滑動面全面形成,氣溫也越來越高,冰川融化加速,滑動速度漸漸加快,衝擊力可排山倒海!
許多萬年以後,冰川溶化得所剩無幾,這些曾經被夾帶在冰雪中的石灰岩小山便停留下來,一部分坐落在彭州市葛仙山,另一較完整的部分坐落到什邡八角與彭州交界處的大埡口,其滑行搬運的距離達50多公里。如此浩 大的“工程”,除了大自然,還有誰有如此神力?
在大埡口發現的10米厚的冰磧泥礫層,就是冰川滑體在運動中捎帶來的,最大的石礫直徑在1米以上,其歷史約三、四百萬年,地質學家稱它為“冰川飄礫”,在八角大埡口的“冰川 漂礫”遺蹟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層由無數灰白、黃、褐、黑、灰等顏色的石塊組成的斷層。
據科學家考證,壓在冰磧泥礫層的“冰凍灰岩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冰川漂礫地質剖面,已有2億年歷史。2億年的巨型冰川漂礫壓在三、四百萬年的岩層上,形成了獨特的“兒子背老子”的反常的地質形態。而最下層又是約1億年左右的大埡口本身的煤層。這種地質現象是極為罕見的世界奇觀。
當人們正在為“冰川漂礫”嘆為觀止的時候,2000年9月下旬又在大埡口轉經樓山一狹窄溶洞內發現了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東方劍齒象的巨齒和若干古老動物骨頭化石。
據成都理工學院古脊動物研究專家蔡開基教授介紹,東方劍齒象是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珍稀動物。地質年代大約在中更新世。發現的化石是劍齒象的嚼牙,牙面呈乳白色,泛黃,牙根呈棕紅色,長約16厘米,寬約8厘米,高約5厘米,重約3公斤。另幾塊小牙骨,是豪豬門齒及羊類等第三下臼齒,地質時代系中至晚更新世。這些動物化石的形成系“冰川漂礫”之後,地殼變熱,劍齒象、豪豬、羊類動物曾群居在此,死於最後的氣候變遷。據地質專家稱 ,這些動物化石的發現在川西一帶尚屬首次,溶洞內可能還有古動物軀幹化石遺存,它將對 “冰川漂礫”學說提供更有力的佐證,對古動物研究、地質及人類的發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專家們認為,這些發現在地質學上意義十分重大,為青藏大冰蓋確實存在並搬運到四川盆地邊緣地帶找到了更有力的證據,使“飛來峰”有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注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