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聲

復興之聲

巨幅畫作《田橫五百士》的尺寸為3 《傒我後》取材於五經之一的《尚書》,原文為:“傒我後,後來其蘇”,表達的是人民不堪夏桀的暴行,而盼望商湯大軍的解救。 在當年,《傒我後》和《田橫五百士》一起高懸於南京中央大學禮堂,其壯闊的畫面、深刻的寓意,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基本信息

標題:復興之聲
出版社:上海政通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6-19
頁數:456
定價:15元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

呂立新

,男,1964年3月5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理事、研究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授課專家,河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河北省科技獎勵評審專家,文化部《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項目負責人,國家《藝術品管理條例》起草小組成員,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社會公益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授予“突出貢獻獎”。

內容簡介

1927年,學成歸國的徐悲鴻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與改良中國畫的遠大理想,開始了國內的新生活,當年的翩翩少年,現在已是小有名氣,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了,徐悲鴻受聘擔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不僅有了施展藝術才能的平台,更有了培養美術人才的基地。歸國後的徐悲鴻在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之餘,自己的藝術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面對民族危亡、百姓疾苦,徐悲鴻用他手中的畫筆為民請命、奮力吶喊,此間,他創作了大型歷史主題油畫《田橫五百士》和《傒我後》,在展出後引起巨大轟動,被稱為“中國美術復興的第一聲”。
巨幅畫作《田橫五百士》的尺寸為3 .49米長,1 .97米高,是徐悲鴻學成歸國後的第一件大型油畫作品,也是他歷史題材繪畫的開篇。在創作之前,徐悲鴻曾對畫面上的人物模特逐一畫了精確的素描稿,今天我們仍能在這些素描稿上,看到大師飽含深情的筆觸。徐悲鴻把自己和家人的形象留在了畫作上永遠流傳,是表達自己崇尚田橫節義、呼喚民族精神的最好方式。在《田橫五百士》之後,徐悲鴻接著又創作了一幅巨型油畫《傒我後》。
《傒我後》取材於五經之一的《尚書》,原文為:“傒我後,後來其蘇”,表達的是人民不堪夏桀的暴行,而盼望商湯大軍的解救。《傒我後》的尺寸為3 .18米長,2 .3米高,自1930年開始創作,完成於1933年,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侵略中國,徐悲鴻想藉此抒發被壓迫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願望。
在當年,《傒我後》和《田橫五百士》一起高懸於南京中央大學禮堂,其壯闊的畫面、深刻的寓意,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兩幅作品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時至今日,仍無聲地傳達著對民族精神的呼喚。徐悲鴻是融會中西繪畫之長的大藝術家,在他留洋歸國後,他不僅創作油畫作品,同時對中國畫的探索仍同步進行,《九方皋相馬》就是其代表作,那么,這幅作品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