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

後交叉韌帶(PCL)的機械力學作用主要為限制脛骨後移,這種作用尤其是在屈膝位時更為重要。單純實驗性切斷後交叉韌帶後,不僅中立位後抽屜試驗出現陽性,而且外鏇後抽屜試驗也表現陽性,這一實驗結果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

概述

後交叉韌帶(PCL)的機械力學作用主要為限制脛骨後移,這種作用尤其是在屈膝位時更為重要。單純實驗性切斷後交叉韌帶後,不僅中立位後抽屜試驗出現陽性,而且外鏇後抽屜試驗也表現陽性,這一實驗結果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

在伸膝位後交叉韌帶走行方向近於垂直,在屈膝位則較為水平,後交叉韌帶又可分為前束與後束,伸膝位時後束緊張、前束鬆弛屈膝位時前束緊張、後束鬆弛。

後交叉韌帶也有對抗膝關節過伸應力的作用,對抗過伸應力造成膝關節韌帶的損傷首先是前交叉韌帶,有的作者指出當膝過伸超過30%時,則引起後交叉韌帶損傷。

當小腿內鏇時,後交叉韌帶變得緊張,並使股骨髁和脛骨髁關節面緊密對合,後交叉韌帶相當於膝關節鏇轉活動的軸,因此,後交叉韌帶在限制膝關節鏇轉中有重要作用。從而有的作者強調只有在後交叉韌帶保持完整時才會出現不穩定,如果後交叉韌帶斷裂或失效則導致脛骨相對股骨的後向平移,應視為直向不穩定,而不應認為鏇轉不穩定。

後交叉韌帶與前交叉韌帶都有明顯的限制膝關節側方活動的作用,這種作用在膝關節伸直位時更為明顯。因此,如果在臨床0°位側方應力試驗,而抽屜試驗為陰性,應警惕交叉韌帶損傷。

臨床治療

PCL損傷的治療取決於是部分或完全損傷,是帶骨塊撕脫還是實質都斷裂,以及是否合併其他結構的損傷。

由於PCL損失率大大低於ACL損傷率,因而有關PCL治療臨床經驗不多,而且存在著不同的治療觀點。

單純後交叉韌帶急性損傷有的學者主張保守治療,特別是脛骨後移小於10mm的病歷,採取保守治療時,要注意以長腿石膏固定時不僅保持屈膝至少30°,而且儘可能用手托住小腿,使脛骨近端不向後移,而於股骨髁保持正常的對位關係,並保持這種正常的對位關係直至石膏定型凝固,否則很容易導致保守治療失敗,因為在石膏內並不是正常的股骨髁與脛骨髁的對位關係,必然導致日後的後側不穩定。石膏固定後攝X線像以判斷股骨髁和脛骨髁之間的對位關係是否恢復正常,在以後複查時仍需密切注意這一對位關係,以爭取在正常對位關係下達到癒合。

帶有撕脫骨折片的損傷,可視撕脫骨折片移位的程度、大小以及閉合復位後期移位可否改進等條件,可分別選用保守和手術治療,如骨折片較小可用鋼絲固定,如骨折片較大可用螺絲釘固定。有作者認為手術治療的結果和保守治療的結果為好。

後交叉韌帶的重建術目前仍以自體骨-髕腱-骨為較好的移植物,有的學者認為關節鏡下手術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和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同種異體物骨-髕腱-骨或跟腱作為移植物,其早期結果較晚期結果為好。

後交叉韌帶複合損傷時多主張手術治療,除修復或重建PCL還應修復後內或後外側結構,從預後分析PCL複合損傷較單純損傷要差。

康復治療

(0-3周)重點是控制疼痛和腫脹。

(3-5周)重點是恢復膝關節全範圍的ROM

(6周以後)ADL和功能訓練

注意事項

PCL重建術後康複方案的進度要比ACL慢些,強調術側膝關節放置於全伸位的膝關節支具內,強力的膝關節屈曲應推遲到術後6周以後,術後的鍛鍊力度應緩慢、輕柔

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後康復

後交叉韌帶(PCL)重建術的當前概念,與ACL相比較,PCL創傷較少見,其中有許多是部分損傷,不需要手術,因此只有少數外科醫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

手術適應證

急性創傷;

單純的PCL損傷;

骨撕脫並超過10mm的向後移位應該手術修復;

PCL損傷後伴外側角損傷應早期重建;

PCL伴內側副韌帶(MCL)損傷應予固定至關節囊和MCL癒合,然後進行PCL重建;

慢性創傷:

單純性PCL損傷後向移位10mm,保守治療失敗者;

後向移位大於10mm的創傷可以認為是複合創傷;

PCL合併側副韌帶損傷適合手術重建

手術目的

PCL重建目標是恢復膝關節功能,預防後期發生骨性關節炎。

術後康復要點

方法一

大多數PCL重建術後的康復進程比ACL慢,而且訓練強度低,但也不是與ACL康複方案相反;

多數外科醫生傾向是:術後將膝關節固定在有尼龍搭扣的膝關節支具中6周;

在術後6周內,只允許進行臥位下的被動活動練習。若患者感覺舒適時,可做膝關節伸直完全負重;

術後6周,開始進行全範圍的關節活動練習,以及使用器械的力量練習;

如果是後外側韌帶重建,則康復進程要比通常情況慢得多。膝關節支具保護至少6個月;

對自體韌帶移植者不使用持續被動活動裝置(CPM),由於重力會造成後方的鬆弛。

方法二

康複方案取決於移植材料、患者耐受度大小和所施行的外科手術情況;

單純後交叉韌帶(PCL)重建術後,使用可調節的膝關節支具,將膝關節固定於伸直位4周;

鼓勵患者早期進行關節ROM練習和股四頭肌練習。在術後起初6周內,膝關節屈曲應限制在90°以內;

術後第3個月,開始膕繩肌力量練習;

在運動和力量練習期間,應預防脛骨的應力;

在術後9個月,恢復體育運動。

國外康複方案介紹

0-6周0-6周

治療措施

系韌帶鬆弛度測量

適當的等速/功能/平衡測試

預定術後支具,並進行穿卸指導

冷療指導

步態訓練:足尖著地扶拐負重行走,支具鎖定在0°

治療性訓練指導:

被動(小腿下墊枕)伸膝

股四頭肌收縮練習

直抬腿(支具鎖定在0°)

髕骨鬆動術

輔助下主動伸膝/被動屈膝訓練(ROM0°~70°)

術後第一階段(第0~6周)

治療措施

小腿墊枕被動伸膝

股四頭肌再訓練[肌肉訓練時肌肉電刺激(EMS)或肌電圖(EMG)]

步態:支具鎖定在0度扶拐足尖著地負重行走

術後2~6周漸進性負重至75%

支具鎖定在0度,仰臥位/俯臥位直抬腿

各方向直抬腿,漸進性抗阻練習

多角度股四頭肌等長收縮(ROM為60~20度)

蹬踏練習(雙側)(ROM為60~0度)

近端(髖)漸進性抗阻肌力練習

(雙側負重)本體感覺訓練

膕繩肌和腓腸肌柔韌性訓練

短曲柄功率腳踏車

可耐受範圍內,心血管功能練習(上肢練習等)

冷療

強調患者對家庭治療計畫和負重注意事項的依從性

6-12周6-12周

術後第二階段(第6~12周)

治療措施

當步行無痛時(6~8周),去掉拐杖

遵術者醫囑變換支具(現成支具、髕骨護膝、卸載支具等)

如果關節活動度>115度,則進行標準功率腳踏車

蹬踏/微蹲(ROM為60~0度)

輔助下主動ROM練習

本體感覺:多維支撐面上

逐步過渡到單腿負重、對側彈力帶練習

乾撓練習

開始向前上台階練習

階梯機訓練

水下踏車系統(步態訓練)

踏車上向後行走

主動伸膝:60~0度開鏈漸進性抗阻練習(觀察髕骨症狀)

不要進行主動開鏈膕繩肌練習

若適合,開始邁下階梯訓練

術後3個月進行膝韌帶KT1000測試

12-20周12-20周

蹬踏/靜蹲(ROM為80~0度)

輔助下主動ROM練習

本體感覺訓練:多維平面上單側平衡訓練

乾撓訓練

弓箭步訓練

靈活性訓練(運動帶)

階梯訓練

踏車上向後跑

前向跑

下肢漸進性抗阻和靈活訓練

向前下階梯試驗

主動伸膝-----漸進性抗阻(開鏈)ROM80~0度

不能進行抗阻(開鏈)膕繩肌訓練

繼續強化下肢力量,蹬踏、靜蹲和0~90度開鏈伸膝練習下肢靈活性訓練

強化本體感覺訓練

強化向前跑訓練

強化功能往復運動練習(專項運動)

專項運動的靈活性練習

等速練習/測試

功能測試

術後6個月進行膝關節韌帶KT1000檢查

依據評估結果進行家庭康復練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