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溫:葉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往事重溫:葉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往事重溫:葉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由苑茵著的於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

圖書簡介

作者: 苑茵 著
出 版 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1-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433
  • 印刷時間:
  • 開本: 大32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561756447
  • 包裝: 平裝
定 價:¥29.00

編輯推薦

◆苑茵是個美麗的人,年輕時美,年老時依舊美。
◆苑茵認識和熟知許多當代大文人,馬宗融、老舍、巴金、靳以、胡風……對他們的記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有史料價值的,而且有趣。譬如,光是老舍先生和葉君健先生之間的故事,就有好幾件,都帶有強烈的傳奇性。
◆苑茵是葉君健的夫人。抗戰中,她嫁給了年輕的教授葉君健,從此,風風雨雨五十七年,派生出許多好聽的故事。
◆葉君健先生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他會五六種語言,抗戰後期到了英國,做了許多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稱道的大事,至今被國際友人念念不忘,他主編過著名的英法文雜誌《中國文學》。他翻譯過《安徒生全集》,又是貢獻極巨的一樁大事,得過丹麥女王授給他的勳章。
◆總之,葉君健和苑茵兩人結合本身就印襯著時代的跌盪起伏的背景,自然會生出許多人生固有的情趣。
◆葉先生在臨終前曾對孩子們說: “在你們媽媽身上有人間最偉大的愛!”最後,葉先生安眠在苑茵的懷抱中,像一對永不分離的戀人……
◆苑茵這個人,人很美,心也美,寫文章情真意深,她的書,宛如一池綠水,表面平靜,卻深不及底……
   ――舒乙

內容簡介

本書副題是“葉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葉君健的遺孀苑茵,退休前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中國文史館館員,她85歲時開始撰寫回憶錄,兩年後完稿。其孫葉佼志把手寫體回憶錄輸入電腦,由葉君健之子葉念倫整理。該書從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葉君健和東北流亡學生苑茵在重慶相識結婚寫起,一直寫到1999年葉君健於85歲去世,真實感人地描述了患難夫妻數十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這部回憶錄追述的故事跨越抗日戰爭、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開放等幾個時代,通過記錄個人經歷和家庭生活,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的巨大變化。
該書從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葉君健和東北流亡學生苑茵在重慶相識結婚寫起,一直寫到1999年葉君健於85歲去世,真實感人地描述了患難夫妻57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通過一個獨特的中國“最洋”也“很土”,學貫中西的高級知識分子跨越幾個時代――抗日戰爭、中西方分離、解放後、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開放――一系列的個人經歷和家庭生活,生動地反映了近60年社會的巨大變化,折射了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簡介:

苑茵,1919年生,遼寧本溪市人,滿族。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畢業後曾任重慶中央信託局職員,重慶市婦女輔導院業務科主任。解放後任天津人民銀行業務科副主任,中國音樂學院教員。
青年時代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加入民族先鋒隊,為地下黨做過工作。
曾寫有散文,長篇自傳體小說《冬草》、《孤村的夢》、《二度童年》,以及翻譯《絨布小龜》。即將出版《往事重溫》長篇回憶錄,以及《新愛的教育》。
現為作家協會會員以及北京市文史館會員。

目錄

苑茵這個人(代序)舒乙
第一部
 巧點鴛鴦譜
 特殊的婚禮
 婚後的生活
 回到重慶上班
 重返柏溪
 地主婆得子
 地主婆逃走了
第二部
 三口之家
 一頓不愉快的晚餐
 和道茲會面
 我們撿到一個孤兒
 我的朋友――友誼長青
 移居重慶
 丈夫的海外來信
 韭兒的離開
 善良的劉姑媽
 重慶大隧道慘案
第三部
 丈夫的軍旅生活
 到中央信託局工作
 痛失二寶
 生存鬥爭
 久別的故鄉瀋陽
 平津解放
第四部 
 夫妻重逢
 開始新的工作
 第三次愛情的結晶
 住房的困擾
 情愛的浪花
 驚險的土改歷程
 我想工作
 離開輔仁大學
 遷入新居
 擴大了的家庭
 外交小院
第五部
 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
 抄家
 老舍之死
 我所認識的胡風夫人――梅志
 臭妖婆和狗崽子的遭遇
 一場批鬥“狗崽子”的大會
 姐姐家被抄
 下鄉秋收
 紅都女王
第六部
 翻譯毛主席詩詞
 周總理對毛詩的關注
 周總理與世長辭
 開始新生活
 出境訪問
 瑞典議員夫人的來訪
 孩子們的變化
 玫瑰花開
 君健的朋友後來也都成了我的朋友
 葉君健和韓素音的友情
 相會在開羅
 韓素音和我家的關係
 與張宗植先生的友誼
 李凡回中國
 意外的外賓
 訪問歐洲
第七部
 訪問丹麥皇宮
 漂浮的感情
 訪問二戰期間的丹麥將軍
 訪問丹麥報紙專欄作家漢斯
第八部
 訪問安徒生出生地奧登賽
 從丹麥去倫敦
 再赴歐洲
 回訪劍橋
第九部
 訪問笆笆拉
 訪問邱吉爾首相故居
 最後的告別
 到澳洲講學
 愛能延續生命
 最後的一次歡聚
 病後餘生
 老伴離去
 夜半電話
後記

書摘

第一部
巧點鴛鴦譜
1942年,我從由上海遷到重慶的復旦大學畢業。在校期間,教我法文的導師馬宗融先生對我關懷備至,除了我的學習外,還像家長那樣,關心我的思想、行為、前途,甚至婚姻。
畢業前的一天,我到馬先生家去拜訪。他像慈父一樣詢問我畢業後對工作和婚姻的打算,提示我應該將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他說:“你在這裡,雖然學校里存在著進步學生與國民黨右派學生之間的鬥爭,但大家畢竟還都是學生,而且還有老師們的保護。但是,當你們畢業後就大不一樣了。重慶這地方是口大染缸,五花八門的問題,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一些所謂的抗戰官員,實際上是些貪官污吏,在大後方丟掉原配夫人,討年輕的小老婆,建立起所謂的‘抗戰夫妻’。在我們復旦,有兩乾名學生,其中僅有二百多名女生,據我了解,有些官員們早已盯上了她們。幾年來我作為你的導師,對你的思想和性格很了解,所以我對你畢業後離開學校很不放心吶!”
導師的一席話,令我心中一陣感動!我思考了一會兒,便對老師說:“您這幾年對我的教導和鼓勵,就像我的親生父親那樣!您以微薄的工資,養活師母和弟弟妹妹兩個孩子,負擔已經很重了,而每次打牙祭時都要把我叫來,改善一下一伙食。我在學校食堂吃的是發霉的米飯和沒有油星兒的清湯寡水,您看到我瘦弱得像根竹竿,就時常叫小彌妹妹拉我來吃點帶油星的飲食,真是恩師如父母啊!有您這樣的導師,實在是我這樣一個無家可依的流亡學生不幸中的大幸!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