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平

1927年12月11日,彭秋平跟隨葉劍英的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參加廣州公社起義。 彭秋平代表熱河抗日救國軍第一師出席,席間彭秋平結識了吉鴻昌將軍。 1934年1月底,彭秋平抵香港,晉見胡展堂、方叔平、李任公等人士,共商國是。

廣州起義

彭秋平,在兄弟中排行第十,曾用“彭十郎”作筆名。他出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10月1日,是開平塘口龍和村人。
1926年,彭秋平在廣州參加了黃埔軍校第六期步兵科受訓。在受訓期間,他接觸進步人士,先後參加過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國民黨當局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彭秋平加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當時葉劍英兼任該團團長。同年11月,他隨教導團南下廣州。
1927年12月11日,彭秋平跟隨葉劍英的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參加廣州公社起義。他和另一位共產黨員各率領一個連的士兵進攻長堤肇慶會館的國民黨第四軍司令部。
由於敵人早有防備,加上停泊在白鵝潭的美國軍艦“沙拉克明施號”和“莫麗翁號”的炮擊,強攻未克。12日晚,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撲,戰鬥異常激烈。在戰鬥中,彭秋平中彈負傷,葉劍英用他的專車將他送回西關陳家祠的老家養傷,擺脫了敵人的搜捕。彭秋平自廣州公社起義失敗後,於1928年3月20日得日本友人河村夫人惠津子捨身掩護,從廣州沙面的地下室出走香港,後東渡日本。

流亡日本

彭秋平從1928年到1931年,先後在日本大學研究院、日本陸軍步兵專科學校、日本陸軍大學戰略班學習,結識日本名士吉川幸次郎(日本著名漢學者)、凡山傳太郎(東京日華學會董事長)以及當時旅居日本的文化名人羅翼群豐子愷郁達夫等,交往甚密,詩詞唱和,思想受到一定的影響。

回國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民族危機。彭秋平立即從日本回國,投入抗日救亡戰鬥中去。彭秋平回國後,先後出任過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十九路支隊的副司令兼參謀長、熱河抗日救國軍第一師的副師長、西北抗日同盟獨立師的師長,直接在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的統率下,帶領軍隊馳騁于山海關內外,打擊日本帝國主義。
1932年,繼東三省淪陷後,日寇乘機向灤東、天津、熱河等地進犯。1月28日,日軍突然進攻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當時,全國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呼聲風起雲湧。馮玉祥將軍激於義憤,毅然率軍出關抗日,派出王炳勛與彭秋平先後出關布置工作,招集舊部,做好抗戰的準備。王炳勛與彭秋平是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肝膽相照。是年5月,彭秋平與王炳勛分頭在熱河省會承德的平泉活動,把零星的東北軍、義勇軍舊部招集整編,不到1個月,就招集起800多人,組成一個支隊,稱“遼、錦、熱抗日義勇軍支隊”,公舉王炳勛為支隊司令,彭秋平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後改稱“熱河抗日救國軍新編第一師”,王炳勛為師長,彭秋平為副師長,率部轉戰於長城線上。
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出“一・一七”宣言,聲明願意在3個條件下與全國軍隊共同抗日,以維護中國的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彭秋平、王炳勛率全體戰士首先通電回響,奈何蔣介石仍堅持其“抗日必先剿共”、“先安內後攘外”的反動立場。當年3月,日軍聯合偽滿軍隊分三路進攻熱河,國民黨軍隊全線潰退至赤峰、建平、凌源一帶。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奉蔣介石命令,棄城讓敵,省會承德被日軍占領,蔣軍全部瓦解。惟是56萬平方公里的熱河國土,仍然為彭秋平等抗日救國軍所控制,牽制日寇。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推動,抗日名將馮玉祥、吉鴻昌等於同年5月26日在張家口作抗日會盟。彭秋平代表熱河抗日救國軍第一師出席,席間彭秋平結識了吉鴻昌將軍。吉鴻昌非常器重彭秋平的軍事學識。他在會上慷慨陳詞:“人生在世,不能只吃飯、睡覺,要有心、有膽,有作為,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有用之人。要像歷史上的英雄、烈士那樣有氣節、有骨力?共產黨主張為國為民,我吉大膽是為救國才當兵的。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國,我就要抗日,蔣介石要賣國,我就要帶頭討蔣!蔣介石如愛國,我們就團吉他!”這番話,使彭秋平印象深刻。
就在這次會議上,抗日誌士歃血為盟,誓死抗日,堅持團結,反對分裂。會上成立了西北抗日同盟軍總司令部,推舉馮玉祥為同盟軍總司令,吉鴻昌為第二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抗日將領方振武為第一軍長,原作戰於熱河、遼東的熱河抗日救國軍第一師改編為抗日同盟軍獨立師,彭秋平被任命為獨立師師長,原地作戰不變。西北抗日同盟軍成立之日,同時宣布對日開戰,堅決收復失地。平地一聲雷,全國各地紛紛回響,抗日同盟軍的隊伍,也從初時不到2萬人擴大為10多萬人,威震遐邇。
當時蔣介石懾於抗日同盟軍的聲勢,妄圖扼殺抗日力量,對抗日救國軍、義勇軍施加壓力,甚至使用威迫和利誘的手段。他派出特務向彭秋平施行反間計、美人計,遭到彭秋平的嚴厲拒絕和抵制。由於彭秋平指揮作戰,有勇有謀,善於利用敵人的弱點,在東北戰場上與日寇作戰,屢獲勝利,還配合吉鴻昌勁旅連續收復多倫、克沽源,取下獨石口要隘,勢如破竹,挺進冀北,長驅直下熱河。
抗日同盟軍被國民黨反動派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蔣介石施行各種陰謀,離間分化,竟以莫須有的罪名,要脅馮玉祥下野。彭秋平與王炳勛走訪馮玉祥,力諫馮玉祥勿中蔣餌,為抗日盡節盡忠。無奈馮玉祥以“前路為艱、急流勇退”為辭,去志已決。當此訊息傳播至軍中,遽然發生動亂,內部分化,各走極端。
在此關鍵時刻,只有吉鴻昌與方振武二將軍意志堅定,決不動搖。彭秋平率領獨立師官兵緊隨吉鴻昌、方振武誓死堅持反蔣抗日,患難與共。後來經過整編,抗日同盟軍番號改稱為“抗日討賊軍”,彭秋平所領導的獨立師亦改稱為“討賊軍獨立縱隊”,彭秋平任縱隊司令,馬勤農當副司令兼參謀長(馬原是吉部的團長)。縱隊下轄4個梯隊,官兵合共約2000人,縱隊歸北路軍前敵指揮官吉鴻昌指揮。縱隊編成後,得到東北抗日後援會會長朱子橋將軍撥給武器裝備和給養,充實了力量。
為了配合吉鴻昌北路軍作戰,彭秋平率兵偷渡黑河,直迫千家店、永寧,為迷惑敵人,還奉命以輕騎繞過延慶,挺進沙城,每日以100里至200里的高速,越過崇山峻岭與急湍河流,同西進之敵賽跑,先於敵軍占領陣地。
不料吉鴻昌將軍竟因“抗日有罪”於1933年10月與方振武被蔣囚禁。西北抗日討賊軍在日、蔣夾擊下,難以開展抗日。為了南進,彭秋平奉命入關,在北平不幸被國民黨憲兵拘捕,後經馮玉祥設法營救,並通過朱子橋將軍出面說項,又商請吳佩孚出面保釋(因當時北平日、蔣雙方都極力拉攏吳佩孚),彭秋平方得以獲釋,隻身南回。

南下廣州

1934年1月底,彭秋平抵香港,晉見胡展堂、方叔平、李任公等人士,共商國是。
彭秋平留在香港期間,曾晉謁宋慶齡。宋慶齡諄諄叮囑彭秋平回到廣東要好好地把《中國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落實到基層中去。1935年至1937年,彭秋平卸下戎裝,先後在廣州廣南中學任校長和南京曉莊師範學校任副校長,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影響下,從事教育工作。
從1939年到1945年,他先後在廣東第四戰區第五游擊縱隊任指揮官、第七戰區挺進第七縱隊任參謀主任兼軍官教導總隊長、第七戰區挺進第五縱隊任參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從1945年至1949年,彭秋平先後在廣東省保全司令部任參議,廣東省第十區保全司令部任少將高級參謀。這時,全國已面臨解放。

起義新生

當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全國已成定局之際,彭秋平毅然於1949年10月在開平率領六邑地區國民黨部隊的官兵起義,並參加了追剿國民黨殘匪的戰鬥。1949年底,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獨立第一團參謀長,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50年至1951年,彭秋平曾任粵中專員公署建設處處長。嗣後彭秋平先後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但他相信共產黨、相信人民一定能實事求是,分清是非。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得以平反了冤假錯案,被委任為廣東省參事室的研究員。彭秋平是江門市第五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晚年因患肺氣腫病在北街醫院留醫,1988年4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