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負片感光材料

三種補色光以不同強度混合,可產生一切天然色光,這是製造彩色感光材料的減色法原理。 現代的彩色感光材料除極個別品種外,都是按照減色法原理來成像的。 由彩色負片曝光以得負像,再印放到彩色正片或相紙上以得正像的整個過程是彩色感光材料的負-正過程。

簡介

彩色負片感光材料 是指能獲得彩色影像的感光材料。它是在片基上塗上三層具有不同感色能力的感光乳劑及增感輔料與明膠製成,按減色法原理合成彩色影像。

相關介紹

即上層的感光層只感蘭光,感光後染成黃色,中層只對綠色光感光,並染成品紅;而底層只對紅光感光,染成青色。並在上中層間設一層黃色感光膜,以使各感光層獨立感光並染色;三層不同顏色的感光層疊加,經彩色顯影、定影的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即獲得相應的彩色影像。彩色紅外片的構成與前述相同,只是其上層只對綠色光感光,中層對紅光感光,底層對紅外感光,感光後分別染成黃、品紅、青色(三層都對蘭光感光,可用黃色濾光片去掉),經曝光,處理後獲得彩色紅外影像。由於影像的彩色與地物的真實顏色不相同,又稱假彩色紅外片。

成像原理

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混合而成,當通過三稜鏡後便色散為一條彩色光帶,稱為光譜。光譜由單色光組成,其排列順序是紅、橙、黃、綠、青、藍、紫。它們均有特定的波長。在色散不充分時,白光僅分解為紅、綠、藍三種色光,它們各占整個光譜的三分之一,這三種單色光即稱為原色光。從白光中分別減去三種原色光可相應地得到黃、品紅、青三種補色光。
三種補色光以不同強度混合,可產生一切天然色光,這是製造彩色感光材料的減色法原理。另外,由原色光等量相加可得到另一個補色光。這種將原色光疊加而得到各種色光的方法,稱加色。三種原色光以不同強度混合,也可產生各種天然色光。
加色法原理製造彩色感光材料曾在感光材料發展的早期採用過,但其製法複雜,且成像質量較差,後為減色法原理所代替。現代的彩色感光材料除極個別品種外,都是按照減色法原理來成像的。

結構

現代的彩色感光材料都採用多層結構,即在片基或紙基上塗有多層感光乳劑。每一層乳劑都有特殊的性能,並能在沖洗加工後顯出一定的顏色。通常,彩色感光材料都含有三種乳劑層,即能感受藍光並在沖洗後顯出黃色的感藍層或成黃色層;感受綠光並在沖洗後顯出品紅色的感綠層或成品紅層,以及感受紅光並在沖洗後顯出青色的感紅層或成青色層。它們的排列順序則按感光材料的特性和要求而有所不同。彩色膠片的結構比黑白膠片的結構要複雜得多,除了其中要使用幾種成色劑以外,還需通過多層塗布來實現。

彩色負片

套用於拍攝客觀景物的彩色膠片,具有較高的感光度和較低的反差,其一般結構:上層為感藍層、中層為感綠層、底層為感紅層。在上層與中層之間有一黃色的濾色層,用以濾去藍光,以避免藍光對中、底層的干擾;現代的高感光度彩色負片中感綠層和感紅層都是由二三層感光度不同的乳劑層組成。由彩色負片曝光以得負像,再印放到彩色正片或相紙上以得正像的整個過程是彩色感光材料的負-正過程。彩色負片在拍攝曝光後三層感光乳劑分別對藍光、綠光和紅光感光,經彩色顯影后生成復像,再經漂白、定影后得到彩色的負像,即原景物中的彩色分別表現為其互補的顏色(由藍光曝光得到黃色,由綠光曝光得到品紅色,由紅光曝光得到青色)。

彩色正片

用於獲得正像的彩色膠片。彩色正片通過負像進行曝光,再經過彩色顯影使已曝光的部位被顯影,最後經過漂白和定影即得到彩色正像。彩色正片具有反差較高、顆粒較細和清晰度高的特點,現代的彩色正片都將感綠層作上層、感紅層作中層、感藍層作底層。

彩色相紙

是各種乳劑塗布在紙基上製成的。將彩色負像放大到彩色相紙上以得到彩色照片。其結構與性能均與彩色正片相似,但有時將感紅層安排在最上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