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機

彈棉機

彈花機起源於明代鼎盛種棉花時期,加工器具為彈花椎弓(吊弓),一直到中華民國初期才改用木製箱式彈花弓(彈花車),沿用到建國初期。1960年以後中國在日本引進了第一批彈花機,逐步取代了以人力、畜力彈花的景象。

目的

使棉纖維重新排列,達到蓬鬆的效果,做成所需的產品,滿足生活的需求,也可以去除棉花中的雜質。

發展歷史

手工彈棉花手工彈棉花
清末開始從日本引進彈棉機,彈棉機的彈棉部位由三對木鼓組成, 每對皆分為內外鼓,形如半圓,內鼓外面釘有鋸條50根,外鼓裡面釘有鋸條40根。內鼓裝在外鼓裡面,安有鐵軸可以轉動,動力亦依靠人力踏動腳踏板,傳動機構由大小飛輪、皮帶盤、皮帶、齒輪、滾軸等組成。工作時,先將皮棉平鋪在機體蓋上,用滾軸帶住,然後工人踏動踏板,全機開始轉動,皮棉由滾軸帶入機內,依次經過三對內外鼓,經鋸條摩擦後皮棉即彈松成為絮棉,隨竹廉從出棉口出來,經壓棉杖輕壓,成為薄絮片。全過程除最初鋪棉用手工外,其餘均在機內完成。用這種彈棉機彈花每人每日可彈絮棉130斤。這就是說,彈棉機的效率比吊弓提高了15倍還多。

機器結構

彈棉機是由進料板、機架、傳動系統、進倒檔系統、吃花桿(羅拉)系統、風機、塵籠、集風筒,刺輥、錫林,轉移輥、工作輥、道夫、斬刀、排雜系統、收棉系統等組成。其原理是由刺輥高速鏇轉達到開松的目的。適宜加工皮棉、古棉、化纖(布)、紗頭、舊衣褲等纖維及其製品。

我國第一台彈棉機

李毓蒙李毓蒙
1916年初夏,在瑞安城郊的鄉間小道上,有位衣冠不整、蓬頭污面的青年人,一邊疾跑,一邊高呼:“成功啦!我的彈棉機成功啦!”喊聲充滿亢奮與狂喜,不了解情況的路人,還以為他精神錯亂了。當他一口氣跑到那低矮的小平房,把這個喜訊告訴母親時,老人家仍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於是,他拉著母親與鄰居好友到他的研製彈棉機的現場——離村二里之外的玉泉寺內參觀。眼見為實。只見這架嶄新的彈棉機,用腳一踩,隨著齒輪的轉動,“吃”進去片片皮棉,均勻地吐出來一簇簇松鬆軟軟的棉絮。“這機器真好,比手工彈棉工效提高10多倍”,眾人讚不絕口。於是,我國第一台鐵木結構、封閉式、三桶腳彈彈棉機終於問世了,發明者是東山車頭村小裁縫李毓蒙,時年27歲。

工作程式

龍運機械為例,將加工的纖維清理乾淨,去除其中的金屬、硬雜等物,均勻地(不可過厚)鋪在自動進料簾上,可實現自動進料;帘子將纖維送到羅拉口,由羅拉將纖維擠緊送到刺輥前,纖維即被刺輥鉤拉著鬆開。其中雜質受刺輥離心力的作用,將沿刺輥的切線方向拋出。纖維通過錫林、工作輥、轉移輥多次反覆轉移、梳理、混合 均勻,再由道夫經剝棉機構剝離後輸出一層一像紙一樣薄的纖維;用細竹桿理上卷棉筒即可實現自動卷棉。成形棉卷在運轉的卷棉筒上用雙手一拉(或竹桿一卷剝或用剪刀剪斷)即可隨卷棉筒輸出。

機器種類

小型彈棉機,普通彈棉機,吸塵彈棉機,大型彈棉機,可調彈棉機 ,精細彈棉機,自動彈棉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