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椎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英文簡稱AS)是一種血清反映陽性,目前病因不太明了的常見中樞關節疑難疾病,但與遺傳性因素和感染因子等有關,強直性脊椎炎多發於中青年,15歲—40歲之間患此病者占79%,男:女之比,l0:l。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進行性、獨立性、全身性疾病,一般先由骶髂關節起逐漸沿脊柱向上延伸,波及椎間關節滑膜、關節囊、脊柱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使之發生鈣化和骨化。先以侵犯中軸關節及四肢大關節為主,最後波及其它關節及內臟,本病發展到晚期時,脊柱將出現嚴重強直或駝背畸形,造成體重度殘疾。

現代醫學有關或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了,有以下幾種推測: 

 1、遺傳學說國外有人發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親族中,本病的發病率較當地居民高100倍,還有許多同卵雙胞胎同時患此病,在不同民族中,發病率差異很大,在美國黑人與白人中發病之比為1:94,說明本病與遺傳有關。19736年國外有學者通過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組織分型研究發現:此病人中HLA-B27的陽性率高達96%,其直系親族中,該抗原的陽性率亦達53%,而普遍人群中陽性率僅為4%,更有學者認為HLA-B27就是強直性脊柱炎的基因,HLA-B27陰性的脊柱炎與陽性者不是同一病。

2、感染學說近年研究有跡象提示發病與感染(如克雷伯桿菌屬)有關,該菌屬與HLA-B27可能有抗原殘基的交叉或共同結構。本病患者90%以上為HLA-B27型。日本正常人群的HLA-B27頻率低,故患病率在世界上亦最低(0.01%),我國約為0.3%左右。男性多於女性。感染學說強調生殖器及泌尿系統的感染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有關統計,83%男性患者合併前列腺炎,因此有人提出假設,認為盆腔感染通過淋巴途徑播散到骶髂關節,再經脊柱靜脈叢播到脊柱,感染還可以通過積壓液循環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症狀,有些前列腺炎患者是一種亞臨床感染,可能沒有症狀。 

 3、自體免疫學說有學者提出,身體內可能出一同種隱蔽抗原或自身組織的抗原性質發生改變為致病抗原,或自體的免疫機制破壞,這樣導致了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

中醫學認為,強直性脊椎炎屬於痹證的範圍,但是,本病不僅具有痹證的共同特點,又有其獨特的病理特徵。強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變部位主要在脊柱,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脊又為督脈所過,因此本病的發生,與腎和督脈有密切關係。即與先天秉賦直接有關。先天秉賦不足,主要責之於腎之精氣虧損。因虛而易感受風寒熱之邪,或因虛髒髒功能失調,命名之有形之邪內生,變生痰濁敗血,痹阻督脈,影響正常功能而致病,其病變過程多為漸進性,既病之後又因正氣無力驅邪外出,而致邪氣留連,如此惡性循環,致脊柱的疼痛日趨蔓延,終致脊柱強直、彎曲、變形等證。故強直性脊柱炎的本質應為正虛邪實。

現代醫學認識到,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和炎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骶髂關節、脊柱、脊柱旁軟組織及四肢關節。病理改變為椎間纖維環和纖維環附近結締組織的增生骨化,椎間動關節和四肢關節滑膜的炎症和增生。由於醫學的發展,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做到早診斷斷和早治療,很少發展為脊椎彎曲,整個脊柱強直少見。 

 強直性脊柱炎在男性中多見,國外報導男女患者之比為9:1,國內為10.6:1。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在兩性中相同,只不過女性發病較緩慢,病情較輕,臨床表現不典型,往往容易誤診。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年齡以15-20歲多見,30歲以上及8歲以下兒童少見。無論成人及兒童患者,發病初期常常因為症狀輕微而不被重視。一旦症狀明顯就診時追問病史,實際發病已數月或數年。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多發於我國北方,南方少見,男性發病率占90%,好發於16—30歲的青壯年。本病多逐漸發作,初發症狀常為反覆發作的腰、臂、髖部疼痛及腰僵,間歇性或兩側交叉性出現坐骨神經痛,陰天或夜間加重,病變繼續發展則腰臂部疼痛和腰僵變為持續性,腰椎生理變曲消失,病變累及胸椎和肋椎關節時,可出現背痛,或伴有束帶樣疼痛,胸椎呈明顯後凸的弧形駝背畸形,胸部的擴張運動受限,頸椎受累後勁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約30%的患者四肢關節也被累及,但遠端小關節則極少受累。中醫屬骨痹,頑痹的範疇(象龜背)中醫認為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養,腎精充足,骨得髓養,則固骼堅實,由於素體陽虛,肝腎陰精不足,督脈失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邪戀經脈,痰瘀阻閉經脈,損傷筋骨,氣血不暢則發生骨痹。

根據臨床經驗,分為兩大證型:

1、腎督陽虛證見:背脊深部冷痛或刺痛,腰尻處疼痛尤著,可上行至頸及胸椎,下涉臂腿酸痛,得濕則痛減,或背脊僵硬,攣痛,活動不利,甚或背柱嚴重強直,畸形、不能直立,變腰,平視或伴有其它關節疼痛,活動受礙,較常人畏寒,神疲乏力,或納少便溏,或帶下清稀,舌淡紫,苔薄白膩,脈沉細,治宜溫腎壯督,散寒通絡。2、腎督陰虛,濕熱痰滯證證見:背脊部鈍痛,腰尻,部酸著板滯,甚或掣痛欲裂,脊柱強直,畸形,活動嚴重障礙,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或有低熱,口乾,肌肉萎縮,舌紅苔薄黃膩,脈細數,治宜滋養肝腎,清化濕熱瘀滯。本病應內外結合治結合功能鍛鍊。治療體會:藥袋,或外洗,藥袋放於痛處,留30分鐘—一小時,10次為一療程,配合內治,或外洗,每周二次,在沒有異常反應的情況下,可洗16次,內外配合,可提高療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