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先

他找到家住縣城的妹夫張班先,計議良策,聯絡鄉民,決心襲劫草料局。 張自先登高一呼,鄉民一哄而上,又把縣衙圍得水泄不通。 事後,知縣暗報誣枉鄉民反叛,首列二張罪在不赦。

張自先(1830—1865年)。男,清代長武縣棗園村人。父張相寅,靠種田出賣苦力為生。自先居弟兄5人之長。幼讀私塾,粗通文墨,中途輟學,在家務農。他為人正直,急公好義,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常為鄉鄰說公斷直,排難解訟。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長武一帶,兵連禍結,田園荒蕪。縣衙官吏趁火打劫,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知縣王鴻儒勾結地方士紳,三里局設草料支應局。巧立名目,加倍攤派,輪番徵收。衙役差人奔竄四鄉,繩捆索綁,催糧逼款。饑民揭賬累債,拼力完納。翻溝越嶺,驢馱人背,草料送到時,差人不按斗,不過秤,用腳一撥,憑口報數,“眼睜睜活虧人”。鄉民稍有怨言,就被拷打責罰。草料堆積如山,官紳明搶暗分。流傳民謠“驢馱準一半,人背不上算。官員大發財,百姓筋骨斷,何日天睜眼,除掉狗贓官。減輕糧和款,過個太平年。”
張自先目睹貪官污吏巧取豪奪的罪惡行徑,耳聞鄉民叫苦連天的哀怨悲聲,發誓要為長武三里百姓出氣。他找到家住縣城的妹夫張班先,計議良策,聯絡鄉民,決心襲劫草料局。一天夜裡,張自先、張班先用雞毛傳帖發出舉事暗號。黎明,各鄉百姓掂著钁頭、鐵杴、刀矛棍棒,從四面八方湧進縣城,直撲草料局。齊聲吶喊,趕走差吏,沒收賬簿,砸毀斗秤。大街小巷人流潮湧,匯集城內衙門口。張自先登高一呼,鄉民一哄而上,又把縣衙圍得水泄不通。人人叫罵泄憤,個個揮拳助威。縣知事大驚失色,走脫不得,只好硬著頭皮出面應付。張自先挺胸昂首,跨上大照壁前台階,扯住知縣據理質問,知縣無言以對,俯首躬腰假惺惺地當眾保證:扯銷草料局,查辦差吏。免除各項附加稅,草料收支賬由百姓選出人員核查議決。三日後布告民眾,並聲稱願以人格擔保。
事後,知縣暗報誣枉鄉民反叛,首列二張罪在不赦。邠州知州不敢公開緝拿,定毒計,設陷阱,由州官派人邀請二張“赴宴”。百姓勸說不能貿然前往。張自先卻說:“既被相請,不去反說我等怕他。就是龍潭虎穴也要去闖,大不了要命一條!”二張乘馬揚鞭直奔邠州大堂,只見刀槍森嚴,酒菜齊備,卻遲遲不見州官。二張情知中計,怒火填胸,掀翻桌椅,罵不絕口,當場被差役捉拿捆綁,暗地殺害。張自先年僅35歲。
張自先、張班先殉難邠州,百姓無不悲傷義憤,官府差役四處抓捕參與鬧事的無辜鄉民7人。陳邦彥在押赴邠州途中,夜宿亭口店房,服毒自盡;安鋼嘴、丁卜子、趙周死於乾州大獄;常學謀、武登仙、田生玉被“發流”充邊。
長武三里百姓懷念死難英烈,到處告狀申辯鳴冤,以求昭雪。後任州官迫於眾怒難犯,為二張正名,樹碑於西街城門口,譽為義勇人士。縣衙亦為同案殉難英烈刻制木牌位,設忠烈堂於鄂公祠,供民人四時憑弔祭奠。直到民國初年,每逢春節縣署照例舉行公祭。民國十五年,忠烈堂被駐軍焚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