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武[畫家]

張祖武[畫家]

張祖武,男,1941年8月生,安徽省安慶市人。安徽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碩導,196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外語系,後留校任教,曾出國任口譯。現任英語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教《英國文學》和其他課程。

基本信息

雕塑家

1912年,張祖武出生於廣東省茂名縣。自幼隨祖父一起生活。祖父是舊中國軍隊里一名高級將領,因此便給他起名"祖武"。
1932年,19歲的張祖武中學結業。本擬報考中山大學建築系,因反對
封建包辦婚姻,失去家庭接濟,在叔叔的建議下,張祖武投考當時學費低廉的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並被錄取,在胡根天、關良、李樺、吳琬門下學習西洋繪畫。又因為一窮苦學生被停學事與校方衝突,遂遭停學。後去上海新華藝專補習一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雕塑系。其時21歲。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8月,攻陷了上海。杭州國立藝專先後遷至江西貴溪、湖南沅陵,最後流亡到雲南昆明。林風眠因在流亡途中學生鬧學潮被迫辭去校長職務已離開了學校,劉開渠在流亡途中掉隊後至四川成都建立了個人的雕塑工作室。1939年張祖武畢業,畢業作品是一持竿的男人體,指導教師為王臨乙。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到廣州,號召青年參軍,肇慶中學的學生們滿腔熱血,紛紛報名參軍,張祖武給予支持和鼓勵。由於許多學生父母都將張祖武視為朋友而向他訴說他們對孩子離家後的擔心,張祖武便決定也報名參軍,與學生們在一起,以釋其父母的不安。因年近40,頗費了一點周折,張祖武才因其文藝專長,任十三軍文工團美術教員兼教員組長。
1952年張祖武被調至十三軍政治部文藝組。1953年中至雲南軍區美工隊。他為全軍運動會設計創作的大型邊防軍戰士和兩個運動員雕像使他在部隊里名聲大噪。當時任西南軍區司令員的賀龍得知後,下令將張祖武調至西南軍區文化部,並請他以最快的速度為坐落於重慶市區的西南軍區國防劇院做一國防軍戰士的塑像。張祖武抹平了塑像上的一切指紋刀痕,減去一切不必要的衣紋,只留幾道在關鍵處準確地表現出人體的結構,逼真地體現出軍服挺刮的呢料質地。
由於"國防軍"這一塑像的成功,張祖武於1955年調至北京總政治部文化部文學藝術創作室任創作員。
1957年,張祖武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同時接受了雕塑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碑主像的任務。從支架堆泥到整個塑像完成,前後只用了三個月時間。接著運往東北瀋陽,在那裡鑄成重達八噸的銅像,然後將銅像運往朝鮮。
1958年,10月25日回國後,張祖武便接受任務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的籌備工作。1959年底,軍博開館,47歲的張祖武退役,轉業到湖北武漢,時逢湖北藝術學院建校,張祖武任美術分部雕塑教研室主任,同時擔任基礎課的教學。
文化大革命中,張祖武由於長期在部隊政治部工作,"造反派"們未能找到什麼批判的藉口,雖然幸運地躲過了不少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他也無法再拿起雕刀從事他喜愛的雕塑藝術,並被勒令去從事一項改造思想的"光榮"事業:養豬,同時還有一個與他本人面貌極不相稱的頭銜:"牛鬼蛇神"。
1972年,湖北藝術學院恢復,校方希望張祖武出來主持雕塑專業的工作,他為自己年事已高而婉言謝絕,仍一心一意從事基礎的教學工作。
1977年,張祖武被借調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室,為河北南宮縣華北革命烈士陵園創作毛澤東坐像。
1978年兩米高坐像完成交件後,張祖武回到湖北藝術學院,繼續從事他的藝術教學工作。這一年他被授予副教授職稱。
1982年,張祖武加入湖北省藝術委員會,任湖北省城市雕塑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
1985年,湖北藝術學院美術分部獨立,改為湖北美術學院。兩年後,張祖武被授予湖北美院教授職稱。
1987年,張祖武為高州水庫承建紀念碑。張祖武請對環境藝術有探索的教師郭士俊協助搞總體設計。今天,他仍在為雕塑事業揮灑汗水。

中國遠征軍工兵營長

張祖武 長沙東鄉長塘人,黃埔6期學生,中國遠征軍工兵營長。1942年,侵緬日軍從怒江西岸瘋狂進犯我滇境的嚴峻時刻,他毅然炸毀惠通橋,保障了滇境的安全。後來,他學漢代“大樹將軍”馮異的榜樣,默然自守,恥於爭功。日本投降後,他毅然回家鄉辦鄉學去了。1947年,南京當局“戡亂”氣焰十分囂張,他與鄭拾風相聚,對國民黨的腐敗痛心疾首,並鼓舞鄭拾風去報界多為老百姓說話。
解放初,長沙“土改”,遭人誣陷,竟被冤殺於桑梓,惜乎,痛哉。後來,中央有關部門正式為他平反昭雪,肯定了他炸毀惠通橋的英雄業績,故鄭拾風先生詩曰:
怒江橋斷保南疆,惠通當陽又一張。
血戰功成思大樹,棄兵辦學隱長塘。
魔城涸轍承相問,原野狂飈痛誤傷。
昭雪英魂終有日,花城一瓣獻心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