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雞鳴山

張家口雞鳴山

雞鳴山位於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境內,占地17.5平方公里,海拔1128.9米,是塞外最高的孤山,有“飛來峰“之美稱,元朝詩人郝經曾用“一峰奇秀高插雲“的詩句來形容雞鳴山的高峻。此山景觀峻秀,偉岸挺拔,如巨人參天,又如天然屏障。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雞鳴山位於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境內,占地17.5平方公里,海拔1128.9米,是塞外最高的孤山,有“飛來峰“之美稱,元朝詩人郝經曾用“一峰奇秀高插雲“的詩句來形容雞鳴山的高峻。此山景觀峻秀,偉岸挺拔,如巨人參天,又如天然屏障。每當夏、秋之際,白雲環腰,景色宜人,若大海波浪逶迤而動,令人嘆為觀止。

歷史典故

張家口雞鳴山張家口雞鳴山

雞鳴山自古即為名山,北魏文成帝、唐太宗、遼聖宗、蕭太后、元順帝、明英宗等歷代帝王都先後登臨雞鳴山,觀賞北國風光。雞鳴山頂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一通古碑,碑文中有:“唐太宗駐蹕其下,聞雉啼而命曰雞鳴”,即是說雞鳴山為唐太宗所命名。清聖祖

玄燁自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五年(公元1696—1706年)的十年間,曾四次駕臨下花園,兩次登臨雞鳴山。他休息過的“臥龍石”至今仍靜“臥”小道旁,讓遊人遐想無限。

雞鳴山原有廟宇112間,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塑像200餘尊,是高僧念佛講經、祈福社稷吉祥的歷史文化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八為廟會日,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形成當地一大風景線。現山上已恢復建設多處旅遊景點,並有僧尼居住,四季香火不斷。

雞鳴山山口風景圖雞鳴山山口風景圖
張家口雞鳴山張家口雞鳴山

唐朝初期,敬德帶兵北征,節節取勝。行至鳳鳴城(今雞鳴驛),因糧草後續不濟發生危機。敬德苦思冥想救急的辦法。忽聽鳳鳴山(今雞鳴山) 傳來陣陣雞鳴聲。隨從問敬德:往夜此山靜悄悄,今夜連連雞鳴,是不是有敵登山?”敬德聽罷,便帶兵深夜登山。行至山頂,見一白髮老夫人,正揮棒舂米,地上 群雞借月光爭食。敬德便問:“老媽媽,天已深夜,你還忙著舂米,不怕累壞身子?”老夫人回答說:“敬德北征,我正在為他準備糧草,不然睡也不安”。“這點 米能用幾頓?”“別說能用幾頓,就是千軍萬馬,食用一年半載,也用之不完……。”聽此話,敬德急忙下跪施禮,“老媽媽,眼下便是敬德,求老媽媽藉助糧草, 待凱鏇歸朝,再以償還。”老夫人說:“為國獻力,是理所當然。明日敵要大舉進攻,你趕快回去,將糧草這樣、這樣……”等敬德起身拜謝,老夫人早已飄然無

影。

敬德回營遵老夫人吩咐傳下將令:全軍的鍋碗瓢勺,件件放米三粒,個個馬槽放穀草一根,並指令將士兵卒隨時準備迎戰。說也奇怪,剛過五更,凡是放了三粒米的器具,個個米滿外流;凡是放穀草的馬槽,個個滿槽。全軍士氣高漲,北征凱鏇。

唐王聽了敬德的啟奏,龍顏大開傳下聖旨:賜鳳鳴山為雞鳴山,並派敬德監工在山上興建奶奶廟。至今雞鳴山也稱奶奶山。

沿途風光

張家口雞鳴山張家口雞鳴山

從山門沿碎石鋪成的“之”字形小路盤鏇而上,依次可觀賞到三樓四柱牌坊、山神

廟、蕭太后亭、鳴雞、觀音院、龍骨岩、永寧寺、五指峰、駱駝岩、壽龜峰、硃砂洞、鎖路門、避風橋、南天門、玉皇閣、西頂碧霞元君殿(俗稱奶奶廟)、東頂觀日台等幾十個景點。其中永寧寺始建於遼聖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這座寺院由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組成,是經河北省宗教主管部門批准開放的寺院,可滿足居士、香客做各種佛事活動的需要,也是大德高僧修行之場所。近年來,慕名來雞鳴山拜佛的京、津等地的居士源源不斷。

張家口雞鳴山張家口雞鳴山

雞鳴山的最高點為頂峰玉皇閣旁的平石台,登臨其上,宇淨天澄,如置仙境。舉目四望,四周絢麗景色盡收眼底。山上的奇峰怪石淹沒於雲霧之中,如同大海上的礁石在波濤中時隱時現,百態千姿,別致有趣。置身於頂峰與斷崖之間的避風橋上,憑欄四顧,腳下雲霧繚繞,身似懸空,仿佛來到了蓬萊仙境。橋面上有塊巨石,俗稱避風石,

人立其上,即使山風勁吹也不覺察。

雞鳴山的靈氣、雞鳴山的獨特風情,凡曾到此遊覽的人無不對其由衷地讚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