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基

張定基,男,漢族,1945年12月生於張家口市,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主任醫師。原天津市中醫醫院心腦血管病專家。其師出名門,1993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審定為全國著名老中醫、脾胃病專家、天津市中醫醫院院長李振華唯一學術繼承人。從醫四十餘年,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與精深理論,被錄入《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等典籍,並榮獲《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稱號,其業績由世界科學出版社以中英文刊出。曾應仙台市中日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之邀,講學診病。除診脈外,亦精通針術,主張針藥並施。對疑難雜病有獨創見解,尤善治心腦血管病(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胃腸病(脾胃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結腸炎),代謝病(糖尿病.代謝性綜合症.脂肪肝等)、咳喘病、風濕病、老年病、頸椎病、腰腿痛、癌症。對婦科月經病、乳腺病、更年期綜合證亦有顯著療效。近年來研究中老年人傳統養生保健法,創立了扶正驅邪、平衡陰陽、協調臟腑養生之大法,對中老年人抗衰益壽大有裨益。

張定基天津中醫主任張定基天津中醫主任

張定基(中醫專家)
張定基,男,漢族,1945年12月生於張家口市,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主任醫師。原天津市中醫醫院心腦血管病專家。其師出名門,1990年起被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審定為全國著名老中醫、脾胃病專家、天津市中醫醫院院長李振華唯一學術繼承人。從醫四十餘年,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與精深理論,被錄入《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等典籍,並榮獲《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稱號,其業績由世界科學出版社以中英文刊出。曾應日本宮城縣仙台市北京懷仁堂漢方藥局侯殿昌先生之邀,講學診病。除診脈外,亦精通針術,主張針藥並施。對疑難雜病有獨創見解,尤善治心腦血管病(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胃腸病(脾胃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結腸炎),
代謝病(糖尿病·代謝性綜合症·脂肪肝等)、咳喘病、風濕病、老年病、頸椎病、腰腿痛、癌症。對婦科月經病、乳腺病、更年期綜合證亦有顯著療效。[2][5]近年來研究中老年人傳統養生保健法。

個人生平

張定基(1945.12~),主任醫師,原天津市中醫醫院心腦血管病專家、著名中醫理論家、中醫臨床學家,天津市著名中醫。現任天津市博壽堂國醫名家顧問,同時受聘於多家醫院,從事中醫傳承帶徒以及臨床診療工作。
1970年經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6年本科畢業,師從劉渡舟、王綿之、祝諶予等國醫大家,深入研習祖國傳統醫學。大學畢業後,赴寧夏靈武縣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1973年率先提出活血化瘀法在臨床中的多種套用。
1984年底調入天津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後轉入心血管專科(內二科)。
1990年經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嚴格審定批准,定為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著名脾胃病專家、天津市中醫醫院老院長家李振華先生的唯一學術繼承人,對脾胃病(包括急慢性胃炎、急慢性結腸炎)總結出獨有的立體診療方法,療效顯著。
1993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
1996年《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總主編委員會授予“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
2005年評為主任醫師。
2011年天津博壽堂中醫醫院國醫名家顧問。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李振華)學術繼承人”出師證書“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李振華)學術繼承人”出師證書

“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證書“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證書

學術成就

張定基,男,漢族,1945年12月生於張家口市,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主任醫師,原天津市中醫醫院心腦血管病專家、著名中醫理論家、中醫臨床學家,天津市著名中醫,現任天津市博壽堂國醫名家顧問,同時受聘於多家醫院,從事中醫傳承帶徒以及臨床診療工作。
1973年參加寧夏自治區“除氟研究小組”工作,對高氟區氟骨症進行中醫藥的防治與觀察。上報論文《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氟骨症初探》及《當地中草藥治療氟骨症篩選》。1978年初為培養西北中醫人才,編寫《中醫基礎十講》並授課。1981年參加寧夏中西醫學術座談會,發表論文《中醫活血化瘀法的臨床套用》。(刊登於寧夏自治區衛生局編撰的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資料彙編)1982年參加寧夏銀南地區中醫工作暨名老中醫學術座談會,並發表論文《桂枝湯淺析》。(後刊登於寧夏醫學雜誌83年第6期)84年應邀參加全國第一屆張錫純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固沖湯加味用於更年期子宮功能性出血的驗例》。(後刊登於寧夏醫學雜誌86年第8卷第1期)

1984年底調入天津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從事老年病的治療及抗衰老的臨床研究,發表論文《從黃芪的臨床套用看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免疫學快報1984年第4卷第6期),及論文《黃芪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寧夏醫學雜誌1986年第8卷第2期)1986年轉入內二科(心腦血管科)病房與門診工作。87年參加天津市第一屆中青年醫學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桂枝湯衍方規律及其擴展套用》。(後刊登於天津中醫1989年第5期)88年參加天津市衛生局舉辦的第4屆主治醫師進修班,深造中醫經典及提高對急症的處理能力。89年被邀參加天津電大業餘函授班中醫方劑學的教學。1990年底,經衛生部審批,被選定為全國著名中醫專家李振華之學術繼承人,從1991年至1994年正式拜師學習3年。在此期間,先後於《天津中醫》、《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發表《名老中醫李振華治學暨學術思想簡介》《李振華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李振華理氣寬中湯配伍套用分析》《名老中醫李振華運用“以靜制動,以動起靜”法則探微》。其中《李振華治療慢性胃炎經驗》一文被收編入《中國中醫藥最新研創大全》一書,並獲優秀論文一等獎。93年5月參加了方文賢主編的《中醫名方臨床妙用》一書的編寫工作。93年8月撰寫《李振華特技絕招》一文輯入《中華名醫特技集成》一書。94年4月撰寫《升陷湯系列方治療中老年心肺危證》一文,被選參加全國第三屆張錫純學術研討會,並輯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老年脾胃病與張錫純學術研究》一書。94年底經衛生部審批合格出師後,回天津市中醫醫院專家門診部主持臨床工作。1996年9月《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總主編委員會授予“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稱號,並刊載於《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當代世界醫學傑出人物》教科書版。2002年應邀發表《李振華先生論治脾胃病經驗縱談》(天津中醫2002年4期)。2013年完成對《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一書中李振華部分的編撰。

張定基主任與其師李振華老師研討學術資料張定基主任與其師李振華老師研討學術資料
  張定基主任在天津市中醫醫院帶教學生 張定基主任在天津市中醫醫院帶教學生

臨床心得

畢業後奔赴祖國西北寧夏靈武縣,對當地風土人情及高寒環境深有體驗,多以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之經方施治,周圍各縣紛紛慕名求診,每獲奇效。患者最多時,日診七十。寧夏地處西北邊陲,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為了方便患者取藥,張主任常常要隨身攜帶常用中藥藥箱徒步幾個小時路程接診病患。遇到患者發高燒等危急情況時,及時施針,使得患者轉危為安。遇到一例癔病型癱瘓的患者,因七情過用以致心神失常而出現運動障礙。若治療不當症狀可持續若干年,導致肢體廢用性萎縮,而失去生活自理與勞動能力。對於農村來說,少一個勞動力就是多一個家庭的沉重負擔。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張主任認真分析了病情,合理施針,由於針刺的穴位比較疼痛,一般病人難以接受,為了鼓勵患者,激發起病人迫切求治的心情,張主任多次寬慰病人,免除了治療費用,多次囑咐家人不要刺激患者情緒,經過正確而嚴謹的治療,最後患者完全康復。寧夏回民居多,當地的習俗,遇到婦科急診情況時,醫生經常要在門外嚴寒酷暑之中等待許久,最後還要救治危急中的病人,患者每每感動,“醫者父母心”可見一斑。離寧時,當地百姓都流淚送別。
後調至天津,地處東北偏中,氣候溫暖,雖比西北潮濕,但仍偏燥。人的體質較為柔弱,奏理疏鬆。而西北之人,體格彪悍,奏理緻密,與天津人有較大差異,治療中多用時方取效。對心腦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研究較多,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後拜李振華為師之後,接觸了更多的脾胃病,在李老的指導和影響下,更加認識到後天之本對人體的重要性。通過對李老臨床經驗的系統總結,治任何疾病時,遣方用藥中都特別注意固護脾胃之氣,這樣既可扶正驅邪,也不致於顧此失彼。對李老臨床經驗的學習體會也都柔在了所發表的醫學論文之中。出師之前,寫了三萬餘字的《略述李振華學術思想及其臨床經驗》的總結報告。
張定基醫生擅長治療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脾胃病、急慢性結腸炎、脂肪肝、代謝性綜合症、風濕病、咳喘病、婦科乳腺病、月經病、更年期綜合症,及老年病、頸椎病、腰腿痛、癌症等疑難雜症。
張定基醫生倡導針藥並施治療內科疾病。因為針灸可以打通人體的經絡穴道,藥物可以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兩者相得益彰,更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比如李老擅治的結腸炎,張定基醫生除了吸取李老服藥固本及灌腸消炎止瀉、生肌長肉相結合的經驗外,還配合運用了中醫推拿點穴、針灸按摩的脊背傳統療法,對慢性結腸炎的康復大有裨益。其它如心痛病、中風偏癱、風濕痹證等等,針藥並施,均可收到更好療效。
張定基主任退休後,並未停止對中醫藥的研究與臨床工作,近十年來,通過實踐,重點觀察了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及衰老的過程與規律。總結了中老年人“正虛邪盛,陰陽失衡,臟腑不調”的病機特徵,並根據這一特徵,提出了“扶正驅邪,平衡陰陽,協調臟腑”的調治法則。在此大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套用中醫的辨證論治,對每一個患病或亞健康之人,均可提出因人而異的調治大法。
張主任一向倡導中醫“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防治原則,努力宣傳中醫“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文化,為了給廣大重視健康的人群講課,他犧牲了許多時間,親自做了“談談臟腑養生”等一系列養生幻燈課件,並為大家進行親切的和深入淺出的講解。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與讚許。為此天津濱海電視台對他進行了專訪與直播。

http://my.tv.sohu.com/us/10945009/56760450.shtml

博壽堂張定基主任--女人如何抗衰防老博壽堂張定基主任--女人如何抗衰防老
張主任與天津市中醫界老前輩阮士怡等合影張主任與天津市中醫界老前輩阮士怡等合影

醫者仁心

鑒於張定基醫生在繼承與發展傳統醫學方面的成績,於1996年9月3日被《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總主編委員會授予“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稱號,並刊載於《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當代世界醫學傑出人物》教科書版。2003年初,應日本仙台市中日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侯殿昌先生的邀請,於3月24日和4月6日兩次赴日醫學講演,其內容為“中醫對衰老與長壽的探討”“生活習慣性疾病的中醫予防與治療”“花粉症、鼻炎、哮喘的中醫預防與治療”。並於3月22日和25日分別在《仙台日報》與《宮城朝日新聞》作了演講與諮詢的廣告。在日期間,除進行了針灸與診脈的治療外,同時還對基層社區做了氣功保健的指導。受到了當地日本人民的好評。醫學事跡被輯入《名醫詞典》《中華名醫特技集成》《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詞典》《中國名醫列傳》等書中。
作為一名中醫臨床工作者,在數十年臨證實踐中,張定基奉行的是立足中醫,認真學習西醫知識,辨證與辨病結合,發揮兩家之長,強強聯手,提高療效。從醫40餘年,他揚中醫之精髓,汲西醫之精華,力倡“中西合璧”,救無數病人於疾痛之水火,其仁德仁術,為人稱頌。
張定基主張,為醫者應以提高醫術為首要任務,牢記老師“中醫要有膽有識,能方能園,膽大心細,遇事不慌”的教誨,對解除患者痛苦,絕無絲毫僥倖、投機之心,這是發仁者之心的根本,切忌醫術不精、草菅人命,或為私心而取悅患者,迎合病家之需求,開“人情方”,妄用貴重之品。醫生診病用藥,有如將軍用兵布陣,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辨證要準、用藥要穩,在穩妥中多注重療效,縮短療程,什麼醫療方法最快、最好、最省錢,能較快地解除疾病痛苦,就用什麼療法,在對證的同時,要敢於用最快藥、猛藥,這又叫“恨”,忌“華而不實”,處方選藥要經得起考驗和推敲,反思之而無愧悔!對中老年人及危重病人要避免毒、副作用大的藥,因為老人肝、腎功能減退,解毒、排毒作用降低,易致損傷;對任何人都要注重保先天,護後天,絕不能治此傷彼,殃及脾腎。同時也忌“望而生畏,聞之刺鼻,食後作嘔”及達不到療效之藥;至於藥價特貴,給個人帶來過重負擔,也當力求避免。
張定基作為醫師,不但對患者仁愛有加,同時他也提倡眾人相助相愛想讓,力揚中醫傳統中“忍者壽、善者壽、仁者壽”的養生理念。
張定基在中醫學術上毫不保守,希望將幾千年的祖國醫學文化傳承下去,認真帶徒施教,以惠澤後人。他經常會有為許多海外友人診療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和感受到中醫藥的神奇與獨特療效。不僅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讚譽,還提高了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
最後讓我們以張定基主任學醫悟理的四句話作為我們同道之共勉:“承岐黃之致道,法陰陽之術數;適天地之萬變,應人世之滄桑。”

與仙台市北京懷仁堂漢方藥局侯殿昌合影與仙台市北京懷仁堂漢方藥局侯殿昌合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