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昌[清代歷史人物]

張大昌其先本甘肅原州人,清初避亂,遷於仁懷生界,祖張淳,著有《蕉月山房詩稿》,其侄婿涪州侍御陳曦序其詩謂“清爽之氣,如滌筆於冰甌雪碗中”。卒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張大昌,其先本甘肅原州人,清初避亂,遷於仁懷生界,祖張淳(字鑒華),國子生,性質重,無浮華習氣,居家以孝友聞。乾隆初開赤水河運川鹽,自白沙至沙灣凡七百餘里,然路遙灘險,蜀中舟子不能至,而二郎灘至新龍灘三十里不可舟,水陸遷貿,行旅難之,以是官招商船行鹽,仍無應者。張淳精心計,乃相水勢規造鹽船,以茅台村為總匯,而猿猴鎮至二郎灘及新龍灘,均置有房屋,分遣人經理之,秩然有法度,由是蜀鹽之邊引大增,而其價亦較平。自奉極檢約,於鄰里鄉黨,不吝施與,延師教其子讀書奮志,以子必琳貴,誥封奉政大夫,卒年七十五。長子必琳(字璞庵),補博士弟子,操鹽篋,出入洞悉利弊,人樂為盡力倍助,贏焉。以同知分發浙江,署紹興府海防同知,大昌為其次子,幼嗜學,博覽經史,尤耽詩,初官京師以詩名公卿中,後由中書科授雲南陸涼州知州,誥封奉政大夫,晉封史議大夫。公餘常手持一編,吟喔不輟,性情所至,輒以五七言寫之。著有《蕉月山房詩稿》,其侄婿涪州侍御陳曦序其詩謂“清爽之氣,如滌筆於冰甌雪碗中”。卒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