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張勇主任醫師,博士,任職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南方醫科大學及南華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生理監測學組委員,廣東省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神經外科管理分會常務委員。

張勇張勇

學歷及工作背景
南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士(1981年-1986年)
南華大學醫學院病理及病理生理學博士(2009年-2013年)
南華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專業碩士導師(2006年至今)
南方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碩士導師(2014年至今)
廣州軍區一六九醫院神經外科住院醫師(1986年-1992年)
廣州軍區一六九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1992年-1998年)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付主任醫師(1999年-2007年)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2007年至今)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科主任(2005年至今)
我的神經外科之路
神經外科臨床一線工作近30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神經外科事業的飛速發展,從依靠問詢病史、詳細的神經系統體查,結合腦室或椎管碘油造影,開展手術。發展至當代,三維CT、功能核磁共振、術中導航、機器臂、術前腦皮層功能定位、術中脊髓和腦功能保護與實時神經功能監測等一大批先進技術。目前我科神經外科手術量達600台,手術全方位邁進精準細,創作小、康復快、併發症少現代神經外科時代。
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穫,醫者施救,必然要將自已反覆鍛造和修煉,我抱著強烈的感恩之心,感恩我的患者,您使我不斷地進步。我將竭盡所能減輕您的痛苦!
患者及家屬常常請求:給我最好的治療手段!
是的,我會盡我所能,幫助您擺脫病痛!
外科手術本身就是一種損傷,我會精益求精地為您制定治療方案,盡最大可能減少您的手術創傷,使您儘早康復。
主持科研項目
•廣東省衛生廳醫學科研課題《伏隔核的外殼部和核心部毀損對認知和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2006年)
•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腦膠質瘤早期分子影像診斷和治療靶點的篩選與鑑定》(2009年)
•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神經電生理監測在面肌痙攣治療中的套用研究》(2011年)
•廣州市海珠區科技計畫項目《面神經腦幹面與毗鄰血管的三維可視化研究》(2012年)
•廣州市科技計畫項目《星形膠質細胞縫隙連線在三叉神經痛中的作用機制》(2015年)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Pokemon對膠質瘤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及機制研究》(2015年)
臨床特長
撰長複雜的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複雜的腦動脈瘤夾閉、顱底巨大複雜的腫瘤切除、顱內靜脈竇旁腦膜瘤切除、垂體腺瘤經蝶竇手術、聽神經瘤手術、三叉神經鞘瘤手術、顱頸交界區畸形、高頸段脊髓腫瘤切除、脊柱退行性病變及內固定術等。
開展圍手術期神經電生理評估和手術。每年定期舉辦全國和廣東省繼教項目《顱神經疾病外科治療和術中神經監測進展學習班》;在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周圍性面癱、舌咽神經痛和痙攣性斜頸等顱神經疾病,微創治療和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評估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國內此領域的頂尖專家。每年為數百例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患者施行手術,手術有效率達到98%以上。
三叉神經痛外科特色治療
三叉神經痛是口腔、顏面部反覆發作的電擊樣或撕裂樣劇痛。此病初期卡馬西平類藥物能較好的控制疼痛,隨著疾病進展,藥物已不能控制疼痛,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是徹底擺脫疼痛,融入社會的良好選擇。我個人目前完成三叉神經痛手術近1200餘例,是華南地區技術全面、經驗豐富,手術病例數最多的單位。手術方式有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三叉神經根血管減壓、三叉神經根電灼和三叉神經腫瘤摘除術,術中三叉神經根電生理研究,為探尋三叉神經痛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發現。嚴謹的思維和精湛的技術,使張勇主任所帶領的團隊,以低手術風險和高治癒率獲得廣大患者的依賴和美譽度。
精湛的面肌痙攣血管減壓術
面肌痙攣表現一側從眼瞼開始的不自主的“眼皮”跳動,因緊張和疲勞引起的眼皮跳動,經過休息和放鬆後可以自行緩解,而病理性眼皮跳動發作次數會逐漸增加,持續時間延長,通常3-6個月後抽搐會發展至整個面頰及口角,發作時因眼輪匝肌抽搐痙攣表現“眼睛”變小,影響視物,面頰及口角抽搐導致臉部嚴重變形,歪斜偏向一側。此病給患者帶來社交心理障礙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血管減壓手術是唯一的根治手段。我主刀完成手術780例,手術安全,手術療效達98%以上,是華南地區技術全面、經驗豐富,手術病例數最多的單位。經歷了完善顯微手術技術,國內率先開展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來提高療效,通過研究面肌痙攣均存在血管壓迫的力學現象,提出新型的責任血管分類方法,目前研究方向是套用House-Brackmann和Sunnybrook兩個面神經功能評分體系,進行術前、術後和隨防時面神經功能觀察,期望使每一例患者都恢復自信,有一張正常和開心的面容。
周圍性面癱治療《面神經管減壓術》
日常生活中周圍性面癱發生率很高,通常表現在感冒受涼、吹風、顱腦外傷後,表現臉突然歪了、一隻眼睛閉不上、臉部無力發麻、喝水嘴巴包不住“漏水”、吃飯食物殘渣留在腔,眼淚增多或乾眼,連舌頭味覺也改變了。所幸的是,75-90%接受西藥、理療、中藥等可恢復,這個過程在21天之內,超過21天面癱沒有實質性恢復,如一笑還歪、仍無抬額運動,你恐怕要來醫院進行專科檢查一下。因為這類病人面癱很難恢復,會遺留嚴重的面神經功能障礙,導致毀容。嚴重面癱,經過神經電生理評估,推薦在21天到3月內進行面神經管減壓術。面神經管減壓是使神經受壓壞死過程終止,解除神經傳導阻滯的病因,使面神經微循環恢復,藥物能進入神經損害處,促進神經生長。
我積極開展神經脊椎手術
神經外科醫師手巧,止血乾淨,加強神經功能保護,手術從切皮開始就可以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利用微型的磨鑽,切除脊柱病變骨質,往往不用輸血。
目前開展的神經脊柱手術,包括:顱頸交界處畸形矯正、脊髓空洞、脊髓腫瘤、頸椎病前路及後路減壓、脊髓損傷等手術和脊柱內固定。
發表文章
1.張勇,ZUXuYu,LUOWeiShietal.siRNAInducedCyclinB1KnockdownSensitizesHepG2CellstoDaunorubicin.Progressin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2011,38(6):551-557(影響因子0.236)
2.張勇,XuyuZu,WeishiLuo,etal.Socialisolationproducesanxiety-likebehaviorsandchangesPSD-95levelsintheforebrain.NeuroscienceLetters514(2012)27-30(影響因子2.055)
3.張勇(通信作者).AutophagyinhibitionpromotesGambogicacid-inducedgrowthinhibitionandapoptosisinglioblastomacells.AsianPacificJournalofCancerPrevention,2012,Vol13:6211-6216.(影響因子1.271)
4.張勇(並列第一作者).MelatoninEnhancestheAnti-TumorEffectofFisetinbyInhibitingCOX-2/iNOSandNF-kB/p300SignalingPathways.PLoSONE.2014,9(7):e99943.doi:10.1371/journal.pone.009994(影響因子3.534)
5.張勇(通信作者).miR-203靶向抑制survivin影響膠質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中華神經外科雜誌2012,28(6):635-639
6.張勇(通信作者).立體定向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心血管反應.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2014;13(1):67-70
7.孫曉輝;顏劍豪;羅唯師;王墨;林勁芝;張勇.MRI成像和微血管減壓術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責任血管的分析報告.《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2年4期.
8.孫曉輝;顏劍豪;羅唯師;王墨;林勁芝;張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特徵性MRI序列檢查的臨床套用.《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2年7期.
9.蔡軍;張勇;張桂運.溶血磷脂與腦缺血再灌注中神經元凋亡的關係.《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0年12期.
10.蔡軍;張勇;孫曉輝;羅國軒;羅衡山.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及手術治療中的套用.《廣東醫學》.2010年17期.
11.江桂華;曾少慶;林楚嵐;張勇;梁聯保;顏劍豪.磁共振三維成像技術研究岩靜脈影像解剖學特徵.《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0年6期.
12.吳偉;張勇;蔡軍;孫曉輝;瞿文軍.騎跨橫竇硬膜外血腫58例臨床分析.《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09年1期.
13.蔡軍;張勇;吳偉;徐傑.嗎啡吸入成癮大鼠模型的建立.《解剖學研究》.2008年4期.
14.張勇;蔡軍;尹方明;孫曉輝;瞿文軍;林勁芝;羅唯師.枕下乙狀竇後入路骨瓣開顱的臨床套用.《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07年7期.
15.張勇;尹方明;蔡軍;瞿文軍;孫曉輝;林勁芝;李志超.顱頸交界區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05年12期.
16.尹方明;張勇;盧麗玉;張玲;李鐵林.周圍神經損傷後脊神經節感覺神經元胞體形態學的變化.《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05年9期.
17.張勇;尹方明;瞿文軍;李志超;林勁芝;蔡軍.垂體腺瘤經蝶竇顯微手術的臨床研究.《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05年9期.
獎勵和榮譽
《顱內後交通動瘤的臨床診斷和顯微手術》獲廣州軍區聯勤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