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壬戌殿試

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舉行了壬戌科進士的科舉選才。科舉在古代是選用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到當政者和天下學界的高度重視。儘管當時科考有其極大的局限性,比如八股文多為今人所詬病,總的來說,科選仍不失為一套相對公平、程式嚴謹、監督到位的體系。全國中式舉人,通過禮部會試,及殿試策問,最終選取進士近300名,其中第一甲3名,並從二甲、三甲進士中,從中選取21名為庶吉士。成就了一批歷史名人,其中有憂國憂民的文官,有戎守邊關的武將,更有在文學、詩人、戲劇等方面成就斐然的歷史人物。

殿試年份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科選流程

任命考官

弘治十五年二月己酉(1502年3月14日),明孝宗朱佑樘命吳寬、劉機為會試考試官。

吳寬,時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劉機,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

會試中式

弘治十五年二月戊辰(1502年4月2日),禮部會試取中式舉人魯鋒等三百名。

殿試策問

弘治十五年三月丁亥(1502年4月21日),上御奉天殿,策會試中式舉人魯鐸等二百九十九人,制曰:朕膺天命、承祖宗列聖之統一,以臨天下,於茲十有五年,夙夜兢兢,思弘化理,非法諸古而不可然。嘗考之前代繼統之君,守成稱賢莫盛於夏之啟、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康、之數君者,治績之美具在方策,果何道以致之。近世儒者之論,謂聖王以求任輔相為先,又謂君之聖者以辨君子與小人,數君之致治也,其亦有藉於是耶。且輔相之賢否、君子小人之情狀,未易知也。茲欲簡賢為輔,用君子不惑於小人,將安所據耶,天下之務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禮樂教化、若選才課績,征賦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於古然行之,既久不能無弊焉。袪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舉如祖宗創製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為而得其道邪。諸生績學明經,通於古今之宜,其具實以對,毋隱言毋泛論,朕將采而行之。

殿試閱卷

弘治十五年三月丁亥(1502年4月21日),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謝遷、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馬文升、戶部尚書侶鍾、兵部左侍郎熊翀、太子太保刑部尚書閔圭、工部尚書魯鑒、都察院右都御史戴珊、通政司通政使沈祿、大理寺卿楊守隨、翰林院侍讀學士武衛張苪,充殿試讀卷官。

讀卷官職務明細表:

序號 姓名 時任職務
1
劉徤
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李東陽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3謝遷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4馬文升
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
5侶鍾
戶部尚書
6熊翀
兵部左侍郎
7閔圭
太子太保、刑部尚書
8魯鑒
工部尚書
9戴珊
都察院右都御史
10沈祿
通政司通政使
11楊守隨
大理寺卿
12張苪
翰林院侍讀學士、武衛

進士及第

弘治十五年三月庚寅(1502年4月24日),皇上御奉天殿,賜康海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文武群臣行慶賀禮。

金榜第一甲(三名):

狀元 榜眼 探花
康海
孫清
李廷相

弘治十五年三月辛卯(1502年4月25日),賜進士恩榮宴於禮部,命太師英國公張懋主宴。

弘治十五年三月癸巳(1502年4月27日), 賜狀元康海朝服冠帶,賜諸進士寶鈔。

弘治十五年三月甲午(1502年4月28日),狀元康海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弘治十五年三月乙未(1502年4月29日),狀元康海率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

入仕授官

弘治十五年三月丙申(1502年4月30日),授第一甲進士康海為翰林院修撰,孫清、李廷相為編修,第二甲胡煜等九十五人、第三甲卞思敏等一百二人,分撥各衙門辦事。

遴選吉士

弘治十五年三月戊戌(1502年5月2日),改進士胡煜等二十一人為翰林院庶吉士,並修撰康海、編修孫清、李廷相俱本院讀書。命翰林學士梁儲、生王教之,給酒食器具如例。

庶吉士

胡煜
魯鐸
薛金
溫仁和
李時
滕霄
吉時
趙永
李貫
畢濟川
何瑭
張禬
李元吉
周禎
王廷相
顧燁
潘希
曾盛
端明
朱襄
王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