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丙辰殿試

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舉行了丙辰科進士的科舉選才。古時朝廷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科舉成為學子展示才能的主要平台,也是為官入仕的主要途徑,受到當政者和天下學界的極端重視。儘管當時科考有其極大的局限性,比如八股文多為今人所詬病,但科選仍不失為一套相對公平、程式嚴謹、監督到位的選才體系。經會試殿試,該科選取近300名進士,其中第一甲3名,又於二甲、三甲進士中,遴選庶吉士20名,入翰林院讀書。該科成就了一批文武高官和文人能士,或斐然於史的人物。

會試舉人

禮遇孔聖

弘治九年二月壬子(1496年),太常寺奏,釋奠先師孔子,已準用天子之禮,增為八佾之舞,惟樂器之數尚用諸候之樂,似為未稱請增。文廟樂器人數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禮部因請行移所司,如數置造,仍通行天下,並南京國子監一體遵行。如擬行之,以副崇奉先師之意。

任命考官

弘治九年二月乙卯(1496年2月20日),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謝遷、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鏊,為會試考試官。

釋奠先師

弘治九年二月丁巳(1496年2月22日),釋奠先師孔子,遣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劉健,行禮。

會試中式

弘治九年二月乙亥(1496年3月11日),禮部會試,取中式舉人陳灡等三百名。

殿試進士

入殿策問

弘治九年三月癸巳(1496年3月29日),皇上御奉天殿,策試舉人陳瀾等三百人,制曰:朕惟君人者,必有功德,以被天下闕其一不可,以言治顧於斯二者何先,夫非學無以成德,非政無以著功論者,或謂帝王之學,不在文藝,或謂天子之儉,乃其末節,或謂人主不親細事,或謂聖王不勤遠略,是有大於此矣,然則其所當務者,何居二帝三王之德,所事者何事二帝三王之政,所見者何功漢唐宋代,有令君而功德鮮備躬行,德化者經制或不定民安,吏稱者德教或不純或四夷服從。而大綱不正或仁厚立國,而武略不競是學興政,容有可議者,其得失何如。我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神功聖德,冠絕古今,列聖相承,繼志述事,各臻其盛,所以致此者,何由朕嗣承大統,圖底治平,茲欲守宋臣所進之五,去唐相所陳之九,蔽行漢儒所對之三策,以上追古帝王,庶無愧於我祖宗功德之大,其所以為根柢者何在,子諸生學道抱藝而來,皆志於世,用宜有以佐朕者,試悉陳之,朕將體而行焉。

殿試讀卷

弘治九年三月癸巳(1496年3月29日),命徐溥等,為殿試讀卷官。

附表:殿試讀卷官明細表

序號
姓名時任職務
1徐溥
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劉健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3李東陽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4謝遷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5屠滽
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6葉淇
太子少保戶部尚書
7馬文升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8白昂
太子少保刑部尚書
9劉璋
工部尚書
10楊謐
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11元守直
通政使司通政使
12王霽
大理寺卿

進士及第

弘治九年三月丙申(1496年4月1日),皇上御奉天殿,賜朱希周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文武群臣行慶賀禮。

弘治九年三月丁酉(1496年4月2日),賜進士恩榮宴於禮部,命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待宴。

弘治九年三月戊戌(1496年4月3日),賜狀元朱希周朝服冠帶,及賜諸進士寶鈔。

附表:金榜一甲

狀元榜眼探花
朱希周王瓚陳瀾

弘治九年三月己亥(1496年4月4日),狀元朱希周率諸進士上表,謝恩。

弘治九年三月庚子(1496年4月5日),狀元朱希周率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

授職分撥

弘治九年三月甲辰(1496年4月9日),授一甲進士朱希周為翰林院修撰,王瓚、陳瀾為編修,第二甲進士李永敷等、第三甲汪偉等,分撥各衙門辦事。

遴選吉士

弘治九年閏三月己酉(1496年4月14日),選進士顧潛等二十人,為翰林院庶吉士讀書,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張昇、侍讀學士王鏊教之。

附表:庶吉士名單

顧潛
陳鳳梧
濮韶
陳咨
胡獻
張紹齡
華昹
陳霽
楊褫
葉德
賈詠
汪偉
王崇獻
王九思
張弘至
徐忱
陳琳
戴銑
陶諧
劉瑞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明)明武宗 敕撰

(明)劉健 謝遷 首修

(明)李東陽 焦芳 續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