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桂林桂劇

桂劇的傳統劇目,藝人中間素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其中約80%為彈腔劇目。 桂劇唱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崑腔、吹腔和雜腔小調。 桂劇用桂林方言演唱,聲調優美,抑揚有致。

桂林桂劇介紹:

桂劇,發源於桂林,流行於桂北廣大城鄉,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

明末清初,桂林一帶已有崑山腔、弋陽腔和亂彈等腔流行。清雍正年間(1723-1735),桂林已有獨秀班等昆班。乾隆年間(1736—1795),徽班興盛,經湖南傳入桂林。於是幾種不同聲腔的班社相互吸收,逐漸形成了以彈腔為主,併兼唱高腔、崑腔、吹腔和雜腔小調聲腔的桂劇。道光年間(1821一1850),唱多種聲腔的桂林班有三合、三慶等名班,之後又有瑞華、老仁和、上升、卡斌、錦華等班。1912年創辦了第一個女科班福珍園,之後男女科班達30多所,為桂劇培養了不少人材。光緒二十八年,桂林建立起第一個戲院——景福園,之後又相繼建起和園、儀國戲院。這些戲院競相去上海等地聘請京劇演員來桂林演出,自此京劇遂不斷流入,使桂劇得到學習和借鑑。1938年後,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應聘來到桂林從事桂劇改革工作,建立廣西戲劇改進會,成立了桂劇實驗劇團,建立導演制,吸收新唱腔,編演新劇目,採用布景,美化舞台,開辦桂劇學校,使桂劇有了新的起色。桂劇在桂林、柳州兩市及北部較大縣鎮,普遍設有專業劇團。1953年,成立省桂劇藝術團,為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和藝術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

桂劇與湖南南部的祁劇,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過去常在同一地區流動,藝人互相搭班演戲,互聘師傅傳藝,在劇目、唱腔等方面,都有較多相似之處。桂劇的傳統劇目,藝人中間素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其中約80%為彈腔劇目。據1956年統計,已蒐集到的整本戲171出,小雜戲351出,有一部分劇本則是從京劇移植而來。只有唐景崧編輯的《看棋亭雜劇》40種及歐陽予倩在抗戰時期所編的劇本,才是桂劇獨有的劇目。在桂劇的傳統劇目中,大部分是歷史故事,多在廟會草台連本演出,表演粗獷質樸。如刀馬旦的“馬步”和武生的“紫金冠”,特色顯著,為人稱道。在城市演出,則以“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表演細膩,造詣較高。如《拾玉鐲》的做功,《搶傘》的舞蹈,《紫房別》的“羅帽”功夫等,均膾炙人口,反映了桂劇的主要特色。

桂劇唱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崑腔、吹腔和雜腔小調。彈腔音韻格律與京劇大體相同,屬皮黃系統的板腔體,分南路(京劇二黃)和北路(京劇西皮)兩大類,並各有反調“陰皮”和“背弓”。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陰皮則略帶淒婉悱惻。高腔,源於弋陽腔,是一種由曲牌綴合組成的曲牌體,曲調高亢、悲壯。崑腔,即崑曲,曲調委婉低回,格律比較嚴格。吹腔,有笛子伴奏的“安慶調”和嗩吶伴奏的“七旬半”、“五句半”、“三句半”,曲調詼諧、輕快,多插入彈腔使用。

桂劇伴奏樂隊,分文、武兩場。文場以胡琴(京胡、二胡)和彈撥器(月琴、三弦)為主,稱為“三大件”,間用笛子、嗩吶。武場有戰鼓、桂鑼、小鑼、鈸等,其中以桂鑼最有特色。

桂劇用桂林方言演唱,聲調優美,抑揚有致。表演質樸細膩,唱腔委婉動人,猶如一江灕水,清澈明亮,又如一樹桂花,馨香撲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若有機會到桂林旅遊,切莫錯過對桂劇的欣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