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大名剎

廣東四大名剎

廣東四大名剎,廣東省,簡稱粵,舊稱Kwangtung、Canton,現漢語拼音GuǎngDō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省會廣州,轄21個省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廣州、深圳),地級市19個。廣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省份,擁有全國全部56個民族。廣東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一面,內部有三大民系,與中國北方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廣東GDP值已超越台灣,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文化最開放的省份。

名稱簡介

廣東四大名剎又稱為廣東四大名寺,分別是肇慶鼎湖山慶雲寺、韶關南華寺、廣州光孝寺、梅州靈光寺。

禪宗建立

六祖惠能在這裡創立了禪宗,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是中國的獨創,是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禪學,沒有禪宗。相傳達摩從印度來到北魏,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達摩把他的這一禪法傳給慧可,慧可又傳 給僧璨,然後傳道信、傳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傳法,建立北宗;惠能在南方傳法,建立南宗。北宗神秀不久漸趨衰落,而惠能的南宗經弟子神會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禪宗的正統地位,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惠能也因而為成為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由於從達摩到惠能經過六代,故傳 統舊說將達摩視為“初祖”,而把惠能稱為“六祖”。

禪宗發展

禪宗創立之後,影響藏經閣不斷擴大,自身也不斷發展,形成了曹洞、雲門、法眼、臨濟、溈仰五大宗派(世稱“五家”異花競放的局面,它們不但取代了國內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還傳播到國外。公元九世紀,傳入朝鮮;公元十二、三世紀,又傳入日本,並成為這些國家佛教的主流。此後,禪宗又自東亞傳 至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每年都有大批國外的佛教徒前來南華寺朝拜祖庭。

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是對唐宋時代形成的禪宗主要派系的合稱。“五家”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個派系,分別出自惠能弟子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個法系。

其中,從南嶽系之下分出兩家:其一,溈仰宗。懷讓的再傳弟子中有百丈懷海,遞傳靈佑(771-853),以潭州溈山(今湖南寧鄉縣境)為基地,其弟子慧寂(814-890)以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為基地,相繼傳禪授徒,形成溈仰一家。其二,臨濟宗。懷海的另一弟子有希運,希運的弟子義玄(?-867),常住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臨濟禪院,僧徒眾多,形成臨濟一家。這是“五家七宗”中唯一興起於北方的禪派。

南華寺

從青原一支分出三家,其一,良價(807-869)和其弟子本寂(841-901)先後在江西高安洞山、吉水縣曹山建立叢林,形成曹洞宗。其二,義存的弟子文偃(?-949)常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其三,義存的另一弟子師備遞傳桂琛、文益(885-985),文益常住金陵清涼寺,形成法眼宗。

晚唐五代時期形成的禪宗五家都祖述惠能,在禪學基本思想上沒有重大分歧,但各家都有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理論。在這五家中,溈仰宗至宋失傳,雲門宗在宋初興盛一時,此後與法眼宗逐漸無聞,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宗並存至今。其中臨濟宗影響最大,流傳最廣。二宗都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

北宋中期,從臨濟宗中分出二支,其一為黃龍派。石霜楚圓的弟子黃龍慧南(1002-1069)常住江西南昌黃龍山,以所謂“黃龍三關”接引啟悟參禪者,形成影響較大的一派,後世稱為“黃龍派”。其二為楊歧派。石霜楚圓的另一弟子楊歧方會(992-1044)在袁州楊歧山(江西萍鄉縣北)傳禪,形成“楊歧派”。黃龍派盛行於北宋中期,至北宋末南宋初衰落。楊歧派初時沒有重要人物,至北宋末年名僧輩出,逐漸興盛,成為臨濟宗的正統。黃龍派和楊歧派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家合稱為“五家七宗”。

南華寺

簡介

位於韶關市南約二十二公里處。這裡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寺後有桌錫泉(俗稱九龍泉),幾株高達數十米的古老水松,是世界上稀有的樹木,寺廟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組成

南華寺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建築群組成。現有建築除靈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後虛雲和尚募化重修的。

光孝寺

簡介

光孝寺坐落在廣州市區的光孝路北,是嶺南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剎。民諺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光孝寺也是古代中外高僧經常駐錫的佛教道場,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

歷史

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在此處建宅。三國時,吳國貴族虞翻流放南海,居此講學,人稱"虞苑";因苑中有不少訶子樹,又名訶林。虞翻死後,家人捐宅為寺,名"制止寺"。光孝寺作為寺廟的歷史便從這時開始的。

東晉隆安元年(397),曇摩耶舍法師航海到達廣州,在這裡創建佛殿,改名"王苑延寺",又稱"王園寺"。他是光孝寺住錫的第一位高僧。南北朝時期,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羅(394-468)於劉宋元嘉十二年(435)泛海到達廣州,在這裡創建戒壇,傳授戒法。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法師帶來菩提樹種植在戒壇前,並預言,過170年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佛法,度無量眾。20多年後,即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印度佛教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536)航海到達廣州,被篤信佛教的廣州刺史蕭昂迎於王園寺,弘傳禪法,名聲益著。後達摩被梁武帝請到金陵,晤談不契,又北上到少林寺,在那裡面壁十年,獨修禪定,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唐朝貞觀年間,王園寺重修殿宇,改名為"乾明法性寺"。高宗儀鳳元年(676),惠能來到法性寺。據載,惠能得到禪宗五祖弘忍的衣缽後,已在南方隱居多年。有一天,他來到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講解《涅槃經》,有兩位僧人在辯論堂內的風幡為何飄動,一人說是風動,一人說是幡動。惠能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印宗大驚道:"久聞黃梅五祖法衣南來,莫非就是行者?"惠能拿出衣缽給大家看。印宗與惠能研討禪學,惠能言論玄奧,言簡理當。印宗十分欣喜,集眾僧在法性寺菩提樹下為惠能剃髮,請智光律師等為他授具足戒。後來惠能就在菩提樹下為僧眾開示禪門,講說般若波羅蜜法。不久寺中住持法才和尚在掩埋惠能戒發之處修建了發塔。此塔至今完好地屹立在寺內,高6.7米,四角七層,每層有八個佛龕,精美別致。那棵菩提樹也生機勃勃地生長在大雄寶殿東北角,與六祖發塔相依並立。當年智藥三藏來廣時帶來兩棵,一棵種光孝寺,一棵種台山靈湖寺,後分植一株於曲江南華寺。清嘉慶二年(1797),光孝寺菩提樹為颱風所毀,便派人到南華寺取枝補種原處。這棵菩提樹幹四人合抱,樹葉扶疏,高達數丈,蔭複數畝。國內外佛教徒前來朝拜,無不在此濃蔭古樹下良久徘徊。

宋代時,曾改名為乾明禪院、崇寧萬壽寺。有幾年還曾改作道教宮觀。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下詔改稱報恩廣孝禪寺。紹興二十一年,再改名光孝寺,一直沿用至今。

元明清時期,光孝寺香火興盛。寺廟規模擴大,殿堂雄偉。有十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西方三聖殿、觀音殿、羅漢殿、六祖殿、伽藍殿、韋馱殿、天王殿、悉達太子殿、輪藏殿;有六堂:戒堂、風幡堂、客堂、禪堂、檀越堂、十賢堂;有三樓:睡佛樓、鐘樓、鼓樓。此外還有方丈室、庫房、僧舍、筆授軒、延壽庵、兜率閣、虞翻祠等建築,為嶺南叢林之冠。據《光孝寺志》記載,興盛之時,田產不下五十餘頃,常年食僧萬人,是南方最富有的寺廟。這一時期住持光孝寺的名僧有正源、通炯、德清、天然、至善、道濟、鐵禪等。

靈光寺

簡介

陰那山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南鎮。靈光寺位於陰那山半山海拔約500米處。

靈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鳳梨頂"建築為最大特點,乃全國罕見,堪稱廟堂建築藝術的傑作。這個最大的佛殿(又名“鳳梨殿”),重涯吧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寺內香火盛時,殿內仍不留一絲煙縷,殿頂亦片葉不留,可能與鳳梨頂有關,這是建築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寺前有古柏兩株,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經300餘年而不朽,人稱"生死樹",給靈光寺更添了幾分神秘。靈光寺有"三絕"。一絕: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乾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此柏樹是建“聖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樹也死了近四百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二絕: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菸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菸薰人,是什麼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這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構成的螺鏇形藻井,俗稱為鳳梨頂,結構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在中國這樣的鳳梨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這個鳳梨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的香菸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遊人被煙嗆著。三絕:大雄寶殿後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歷史

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始建於鹹通二年(公元861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慧光普照,民風祥瑞,常年香火鼎盛。

慶雲寺

位於肇慶鼎湖山中部偏東的山谷中,座西面東,具有濃重的東方建築藝術特色,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

歷史沿革

慶雲寺是在蓮花庵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糝和尚來到蓮花峰,視若佛地,於足結草為庵,取名蓮花庵。兩年後,棲壑大師應邀到蓮花庵當住持、並隨即大興土木、把綏坡削成七級,倚山勢構築五層殿宇,計有大小殿堂100多間,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規模宏大。寺宇建成後, 棲壑大師見聞圍霧靄裊裊。加之山鼎有湖、“天將雨,湖先川雲”,遂將蓮花庵易名為慶雲寺。

建築特點

慶雲古剎,質樸而寬宏,莊嚴而典雅,雄偉而肅穆,以其獨特的東方建築藝術風格而聞名中外。寺內文物占跡甚豐,如舍利子、千人鑊、大銅鐘、白茶花樹、平南王大法座、《磧砂藏經》、百梅詩碑、梅花圖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賜萬壽慶雲寺”牌匾等,都以其神奇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

慶雲寺環境優雅。寺前第一級,是寬闊的平台,放置有占祥缸和塔式香爐第二級以下,是一個百花爭艷鬥麗的大花園,有桂花圩,菩提花雨,蘭苑花圃方池印月。寺後,三寶峰儼如天然屏障,其餘脈蜿蜒起伏,猶如行龍高昂峻秀,把慶雲寺襯托得愈發莊嚴典雅,雄偉肅穆!

潮州開元鎮國寺

簡介開元鎮國寺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中心。前身為荔峰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元代改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又稱”鎮國開元禪寺”,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為歷朝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寬敞、殿閣壯觀、聖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歷史及建築特點始建時占地百畝,歷代滄桑,隆替不常;迄今尚存不足四十畝。經宋元明清及今,先後十次大規模修建,其建築格局大致分為三部:中軸為照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玉佛樓。東側為客堂、地藏閣、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側為方丈室、觀音閣、慧業堂、僧舍、諸天閣、形成寵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其主要殿閣均為木石材料,憑木榫緊密銜接,用龍頭斗拱迭起支撐,層層向上散開,最多達十一層,承受殿頂的巨大壓力,殿頂為四重檐、雙滴水,有鴟尾和雙龍奪寶裝飾,琉瓦彩甍丹牆,蔚為壯觀。經歷一千二百餘年地震、海潮、颱風、雷電、冰雹等自然災害,以及歷代戰亂、人為摧殘而又不斷修建,至今仍保持著唐宋宮殿式莊嚴肅穆的建築風格。據當代古建築專家考證:日本著名東大寺佛殿的宋代建築模式,與現在開元寺天王殿一模一樣,證實了天王殿為宋代建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經常有國內外的建築學院組織師生至此觀摩學習,被譽為“古代建築藝術明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