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玉皇廟

府城玉皇廟

府城玉皇廟位於晉城市區東北13公里處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北崗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城玉皇廟

歷史:該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 內繪三清神像。”北宋熙寧九年(1 0 7 6年)在原址上重建,題名“玉皇行宮”。內設大殿、廊廡、山門等建築,並彩繪壁畫,塑造神像,當時已初具規模。金泰和七年(1 2 0 7年), 因廟宇敗陋椽棟毀壞,當地民眾曾集資大修一次。但為時不久,又遭兵亂破壞。元至元元年(1 3 3 5年)再次復修。其後雖經元至正十五年(1 3 5 5年)以及明清兩代屢次修葺。現存建築的基本格局則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時所形成的。

建築

玉皇廟建築為三進院落,共有殿字樓閣、亭榭廂房一百餘間, 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頭道山門、二道山門、成湯殿、獻亭、玉帝殿。另有東西配殿、兩廡二十八宿殿、十二元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及廂房、鐘鼓二樓對稱排列。鱗次櫛比,跌宕有致,布局嚴謹,莊重大方。
後院正殿為吳天玉帝殿。現存粗壯的樑柱斗烘結構、門窗牆壁及神台上鑲嵌的浮雕磚飾尚留有宋金時期的建築風格。廟記憶體有大量的裝飾性磚雕、石雕和琉璃構件,亦屬珍貴之物。 塑像及神祀:玉皇廟正殿內原有大小 塑像118尊,現尚存5 0餘尊,為玉皇大帝、宰輔、臣尉仕女等。其中的多數仕女彩塑乃宋金時期作品
東垛殿為三垣殿,亦稱三元殿,塑有三元神。三元,又叫三官,即天宮、地官、水官。
西垛殿為四聖殿,殿內主像叫尊,都作武將裝束。四聖名稱為天篷、天猷、黑煞、真武,是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此殿四像為清代重塑之作。
後院東廡上三間為曜星殿,塑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水星左手執札,右手握筆(筆、札均已失),形象端莊,神態溫柔嫻靜;金星手抱琵琶,斂眉有鬱郁之狀。該造型設計與宋代道教所定儀規相合,但塑像為明代所作。東廡中三間為關帝殿, 凹像為清代重塑,中祀關帝。下五問中祀蠶神、行山太尉等,此外還有男女侍從像多尊,大都為明清時代作品。
後院西廡上三間為十二辰元殿, 中祀十二元辰真君像,即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四、 戌、亥十二地祗神。每尊像頭冠前的圖飾內, 分別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圖案作標識,成塑於元代。
西廡下八間為二十八宿殿,南、西、北三面環塑二葉—八宿星君像。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與二十八種動物撮合在—起,並在每個星宿名下分別綴以日、 月、金、木、水、火、土中一個字,於是一個字的星座名稱就變成了由三個字組成的星宿名稱。象玉皇廟這樣以人物和動物形象相結合而產業的二十八宿像,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據有關專家推斷,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彩塑和十二辰彩塑,均成塑於元代,並且象是出自同一匠師之手。根據塑像風格推斷可能為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又名劉鑾)的作品。
中院正殿為獻殿,亦稱成湯殿。中祀湯帝(商朝第一個帝王),並有木雕樓閣三幢。東偏殿為東嶽殿,中祀有東嶽大帝黃飛虎及夫人賈氏,兒子黃天化,麾下大將黃明、周紀、龍環、司謙等。西偏殿為三王殿,中祀禁王,為牢獄之神;右祀孫真叫即唐代名醫孫思邈:左祀扁鵲(也有人認為是華佗),其間夾司侍從塑像。下兩間為五道殿僅存五道將軍(亦稱顯通將軍)習像—尊。西廡上三間為高裸祠,俗稱奶奶廟,是專為求子保嬰而設的神祠。內塑高裸神像及鬼卒等。東南偏殿為五瘟殿,殿內立像為勸善大師,和瘟道士及四方引瘟使者,神台之上有文武侍從及鬼卒等。西南偏殿為地藏殿,中祀地藏菩薩和十帝閻君等。前院東西兩廡內,原祀奉文昌、咽喉、風伯雨師等神像,均於早年毀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