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晨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 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

常晨,姓名。姓常,名晨。常姓位於百家姓第八十位。常姓的由來: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義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常姓郡望堂號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常姓家乘譜牒 家乘譜牒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卷數不清)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十一篇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卷數不清)
河北:灤縣常氏八代族人族譜一卷 常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歷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漢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官至右將軍。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常氏多有顯者,河南溫(今河南溫縣)常氏發展成為望族。
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
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義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常姓郡望堂號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常姓家乘譜牒 家乘譜牒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卷數不清)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十一篇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卷數不清)
河北:灤縣常氏八代族人族譜一卷 常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歷史上常姓名人很多,西漢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官至右將軍。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常氏多有顯者,河南溫(今河南溫縣)常氏發展成為望族。
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避亂徙居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博通經史,曾置館教授門徒7o0餘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隋唐時期,長安常氏比較興旺,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煬帝時有屯用主事常駿,曾於大業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國,與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所乘商船中途遇險沉沒,他為救人而死;還有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兗。宋代,常氏有人遷至福建、安徽、內蒙古。明,清時期,又有遷至湖南、遼寧等省的。清代以後,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國有常姓華僑。南宋理宗時有連江(今屬福建)人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常德,曾於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明初名將常遇春,勇猛善射,屢立戰功,死後追科開平王。還有散曲家常倫。清代山東有伊斯蘭教學者常志美,精於波斯文,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為經堂教育學員的必讀課本,還有總督常明、常青。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常乾坤、藝術家常香玉等。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約1610~1670)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創始人。字永華,或作蘊華,經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亞撒馬兒罕,9歲時隨叔父到北京貢獻獅子時留居中國。為胡登洲四傳弟子,講學于山東省濟寧。學識淵博,擅長註疏《古蘭經》和波斯文經典,對認主學有自己的見解,被稱為“常仙學”。教學中兼授阿拉伯語與波斯語,講學方法與課程設定有別於其師胡登洲所創的陝西學派,形成了另一個獨立的派別。其弟子主要頒於華北及東北各省。在濟寧西寺講學時,共建禮拜殿、講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間,成為國內罕見的清真大寺。著有《法爾西文法》。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將,今安徽懷遠人,曾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善射,力大無比自稱能率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軍中號稱“常十萬”。1369年在攻克開平(今內蒙閃電河北岸)凱鏇途中暴卒,追封開平王。
常林:河南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任大司農,封高貴鄉侯,其後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漢代官至右將軍。他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餘年而始終不屈。獲釋回國後被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常任俠:(1904-)安徽潁上人。乳名復生,原名家選,字季青。美術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校。1927年參加學生軍北伐。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留校任教。1935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東方藝術史。次年回國。1938年周恩來秘書。1943年到昆明,任東方語言專校教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與李公朴等從事民主運動。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爾大學教授。1949年1月回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加入中國作協、劇協、美協,被任為僑委委員。晚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長,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僑聯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顧問等職。著有《東方藝術叢談》、,漢畫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中東與近東美術史》、《中國舞蹈史》、《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史》、《中國書法研究》,譯有《日本繪畫史》等。常璩,晉朝時江南人,曾於成漢國為官,後勸李勢歸降桓溫,以功升任參軍,又有文才,著有《漢義書》、《華陽國志》。明朝初有常遇春,懷遠人,有勇力,隨朱元譚破採石、取太平,自稱可率十萬兵橫行天下,世號常十萬,以軍功封鄂國公。常萬達(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車輞落戶後的第九世傳人。號稱歐亞“茶王”,是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主人。 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避亂徙居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博通經史,曾置館教授門徒7o0餘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隋唐時期,長安常氏比較興旺,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煬帝時有屯用主事常駿,曾於大業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國,與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所乘商船中途遇險沉沒,他為救人而死;還有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兗。宋代,常氏有人遷至福建、安徽、內蒙古。明,清時期,又有遷至湖南、遼寧等省的。清代以後,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國有常姓華僑。南宋理宗時有連江(今屬福建)人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常德,曾於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明初名將常遇春,勇猛善射,屢立戰功,死後追科開平王。還有散曲家常倫。清代山東有伊斯蘭教學者常志美,精於波斯文,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為經堂教育學員的必讀課本,還有總督常明、常青。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常乾坤、藝術家常香玉等。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約1610~1670)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創始人。字永華,或作蘊華,經名穆罕默德.哈基姆。原籍中亞撒馬兒罕,9歲時隨叔父到北京貢獻獅子時留居中國。為胡登洲四傳弟子,講學于山東省濟寧。學識淵博,擅長註疏《古蘭經》和波斯文經典,對認主學有自己的見解,被稱為“常仙學”。教學中兼授阿拉伯語與波斯語,講學方法與課程設定有別於其師胡登洲所創的陝西學派,形成了另一個獨立的派別。其弟子主要頒於華北及東北各省。在濟寧西寺講學時,共建禮拜殿、講堂、宿舍等大小房舍200多間,成為國內罕見的清真大寺。著有《法爾西文法》。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將,今安徽懷遠人,曾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善射,力大無比自稱能率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軍中號稱“常十萬”。1369年在攻克開平(今內蒙閃電河北岸)凱鏇途中暴卒,追封開平王。
常林:河南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任大司農,封高貴鄉侯,其後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漢代官至右將軍。他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餘年而始終不屈。獲釋回國後被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常任俠:(1904-)安徽潁上人。乳名復生,原名家選,字季青。美術史家、作家。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校。1927年參加學生軍北伐。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留校任教。1935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東方藝術史。次年回國。1938年周恩來秘書。1943年到昆明,任東方語言專校教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與李公朴等從事民主運動。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爾大學教授。1949年1月回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加入中國作協、劇協、美協,被任為僑委委員。晚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長,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僑聯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顧問等職。著有《東方藝術叢談》、,漢畫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中東與近東美術史》、《中國舞蹈史》、《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史》、《中國書法研究》,譯有《日本繪畫史》等。常璩,晉朝時江南人,曾於成漢國為官,後勸李勢歸降桓溫,以功升任參軍,又有文才,著有《漢義書》、《華陽國志》。明朝初有常遇春,懷遠人,有勇力,隨朱元譚破採石、取太平,自稱可率十萬兵橫行天下,世號常十萬,以軍功封鄂國公。常萬達(1718———1796),字子通,是常氏到車輞落戶後的第九世傳人。號稱歐亞“茶王”,是山西榆次常家大院的主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