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核子彈

希特勒的核子彈

《希特勒的核子彈》,作者: (德)賴納•卡爾施,(德)海科•彼得曼 著,聞立欣 譯,由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於2010年出版,根據近幾年所發現的檔案文獻資料證明,在二戰時納粹德國與同盟國之間激烈的原子較量中,德國人並非戰後人們所認為的那般“一事無成”,而是差一點就在製造第一顆可用於實戰部署的核子彈競賽中拔取頭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根據近幾年所發現的檔案文獻資料證明,在二戰時納粹德國與同盟國之間激烈的原子較量中,德國人並非戰後人們所認為的那般“一事無成”,而是差一點就在製造第一顆可用於實戰部署的核子彈競賽中拔取頭籌,納粹領導人甚至在投降前三周曾討論過與同盟國展開小規模核戰爭的方案……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希特勒的核子彈》一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和結論成立,那么納粹德國科技史、甚至20世紀世界核技術發展史就得推翻重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也得加入新的內容。

作者簡介

賴納•卡爾施 賴納•卡爾施,德國歷史學家、博士。1957年出生。1977~1982年在柏林洪堡大學經濟學院學習,主修德意志區域經濟史。1986年獲博士學位。先後在柏林洪堡大學、柏林歷史委員會、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人口統計學私人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1993~2006年):《獨家支付:民主德國的戰爭賠償,1945~1953》、《昔日輝煌:瀝青鈾礦開發史研究》(合編)、《鈾的秘密》(合著)、《蘇聯的工礦設備拆除政策,1944~1948》(合編)、《油要素:德意志的石油經濟,1859~1974》(合著)、《希特勒的炸彈:納粹德國核武器試驗秘史》和《工業化時期的薩克森經濟史》(合著)等。2007年,與海科•彼得曼合著《希特勒炸彈的正反面》出版。 海科•彼得曼 海科•彼得曼,德國電視新聞記者,編劇、導演、製片人。1954年出生。1976~1979年,先後在柏林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學習,主修戲劇研究、新聞學和德語課程。1980年開始從事歷史紀實、科學文化類影視記錄片編導、製作和劇本寫作。先後發表劇本《信賴》、《狩獵不止》、《法恩卡家族》、《神鷹棲息地》;主要影視作品:《馬鈴薯的故事》、《彈子戲的世界拉斯維加斯》、《玻利維亞的的喀喀湖潛水探險考察》、《蒂瓦納庫:一段安第斯文化的歷史往事》、《玻利維亞的奧魯羅狂歡節》、《浩淼求生:1945年世界最大海難回顧》、《廷庫:印第安宗教儀式》、《征服宇宙:俄羅斯航天工業史話》、《走向恆星》、《南美探險:通往拉巴斯的死亡之路》、《廣袤之域:西伯利亞史略》、《“琥珀屋”的傳說》、《世界遺產:塔林》和《芬蘭的馴鹿競技》等。2001~2005年與賴納•卡爾施合作研究並撰寫《希特勒的炸彈:納粹德國核武器試驗秘史》;1997~2006年擔任法國120集系列紀錄片《泰拉斯》譯製導演。2007年,與賴納•卡爾施合著《希特勒炸彈的正反面》出版。

目錄

導語:洞穿歷史帷幕的跌宕往

――《希特勒的“核子彈”》背景連結(聞立欣/文)

一、德國“傳說”與《希特勒的“核子彈”》

二、從鈾核裂變到世界“裂變”(1939年)

物理學進入現代世界歷史

“撬門者”:奧托•哈恩

“鈾項目”登場

三、“憧憬與惶惑並存”的時光(1940~1941年)

豪華陣容中的“主流”與“非主流”

理論進展和“捷徑”

歷史迷霧:“哥本哈根之旅”

四、轉折之秋:希望與失望(1942年)

“二月討論會”插曲和軍械局報告

“六月會議”和“鳳梨比喻”

柏林、萊比錫和大洋彼岸

五、聚光燈轉向“邊緣者”(1943~1944年)

海森伯格印記與重水之戰

“炸彈派”:刀尖上的舞者

“黑色兄弟會”顯形

六、最後一年:鮮為人知的“核子彈”測試

波羅的海的晚秋

奧爾德魯夫的早春

希特勒的“核子彈”為何物?

七、“沉舟側畔千帆過”:並非最後的話

前言

第一章 德國的“鈾項目”

一、 “鈾俱樂部”

核裂變的發現及其後果

軍方出掌管理權

分散凌亂的“舉國研究”

海森伯格關於反應堆和炸彈的理論

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精英梯隊中的“戎裝科學家”

二、其他研究群體

戈托夫陸軍研究小組

海軍爆炸物理學

帝國郵政部長的奢望

為了工業的新市場?

有多少個研究小組?

三、萬事開頭難

鈾礦和重水

關於回旋加速器建造的難題

第一次反應堆試驗

如何同樣獲得炸彈原料?

另一方:美國人和蘇聯人的反應

第二章 核反應堆試驗

一、“一條直接獲取炸彈之途”

“捷徑”:從增殖反應堆到鈽炸彈

重水,還是石墨?

豪特曼斯:1941年8月的報告

馮•魏茨澤克:未曾披露的反應堆和炸彈專利

哥本哈根神秘會晤

二、爭權奪利和原料匱乏

重水、離心機和回旋加速器

陸軍軍械局淡出前台

郵政部長“鎩羽而歸”

帝國研究委員會接管“鈾項目”

迪布納有更好的主意

三、鈾反應堆

啟動重水的生產

迪布納與海森伯格:反應堆設計方案之爭

格拉赫:“鈾俱樂部”的“掌門人”

第三次襲擊諾什克水電廠

應急計畫

鈾砌塊代替鈾板

四、迄未人曉的反應堆試驗

在施塔特伊爾姆的實驗室測試

哈特克與迪布納合作

低濃縮鈾

帝國郵政部的同位素分離實驗設備?

迪布納的多級反應堆運行

反應堆意外事故

海格爾洛赫的天鵝絕唱

第三章 核武器計畫第二選項

一、核空心裝藥?

核聚變早期研究

空心裝藥研究

核空心裝藥的最初試驗

感應爆炸難題

格拉赫的雙重表演

秘密會議

二、第四種“神奇武器”之路

“神奇武器”宣傳運動

希特勒、黨衛隊與核物理學家

格拉赫神秘的穿梭旅行

秋季收穫?

1944年10月:北方首次測試

三、黨衛隊和高技術

遠程火箭計畫

復仇計畫和終極方案

黨衛隊節制原子研究

通過輻照生產核裂變材料

阿登反攻之前的智慧型遊戲

舒曼和特林克斯被叫停

第四章 年3月:圖林根“炸彈”測試

一、測 試

最後的準備

奧爾德魯夫測試

史達林聽到了風聲

“明顯的核反應放能”

它屬於何種類型“炸彈”?

二、結 局

希特勒徒勞的期盼

格拉赫向鮑曼報到

3月28日的會面

美國人推進和德國人逃亡

終歸與柏林同命運

科學家被俘了

第五章 回 聲

從法姆堂到“哥廷根宣言”

勝利者的秘密使命

法姆堂和廣島

戰後歷程

“害群之馬”

緘默的理由

關於“哥廷根宣言”的爭論

西方和東方的原子火箭概念

結束語

致謝(德文版)

注釋

譯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