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會與法律精神:人的品格與制度變遷

第十章現代法律中的積極人生:體現不變精神的現代法律 第十三章現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上):以民法為中心的影響體系 第十四章現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下):以公法為中心的影響體系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平裝: 46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3687181
條形碼: 9787503687181
尺寸: 22.6 x 16.8 x 2 cm
重量: 621 g

作者簡介

沈敏榮,法學博士,上海市人。1999-2001,中同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後研究2001-2006,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2006迄今,首部經濟貿易人學法學院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法律的不確定性》(2000,法律出版社,2002年獲法務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法律限度》(2003,法律出版社)。
曾在《中國法學》、《中國政法人學學報》、《中共中央黨校黨報》,中國台灣地區的《東吳法律學報》、《輔仁法學》、中國澳門地區的《法域縱橫》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內容簡介

《市民社會與法律精神:人的品格與制度變遷》著重於這些思想的連貫性,尤其是對亞當?斯密思想的分析,以及對他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關係的詳細闡述,指出了亞當?斯密關注於人的發展,“磨鍊與發揮個人的才能”以及“品格的提升”共同構成《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的基本主題。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長期以來存在著對亞當?斯密以及他所提出的市場經濟思想認識的偏差,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持自私是人的本性與《道德情操論》中同情心是人的本性是矛盾的與衝突的,構成了“亞當?斯密的矛盾”。其實,這一問題不解決,對於近代社會與市場經濟的形成、發展及原理就難以有透徹的理解,也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有說服力的、體現西方近代社會傳統的市場經濟理論。敏榮博士對這一問題從西方近代傳統的源頭與演變出發,合情合理地分析了在解決西方近代社會所出現的長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包括亞當?斯密在內的西方思想家如何在長達500年的時間內構建近現代西方社會的經濟、社會與法律制度。這一工程之浩大、思想之連續、分析之透徹不能不使後人為之讚嘆與動容。在這一背景下,“亞當?斯密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媒體評論

我們為有這樣的政體而感到幸福。我們不羨慕鄰國的法律,因為我們的政體是其他國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獨創。我們的這個政體叫做民主政體,它不是為少數人,而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無論能力大小,我們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並在成績卓著時得享殊榮。擔任公職的權利並不屬於哪一個家族,而是賢者方可為之。家境貧寒不成其為障礙,因為無論何人,只要能為國效力,都可以不受阻撓地從默默無聞到步步榮升。我們暢通無阻地從一個政府部門走到另一個部門;我們無所猜忌地共享親密無間的日常生活;我們不為鄰人的我行我素而惱怒,也不會面露不悅之色——這有傷和氣,卻於事無補。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方面可以大膽而友善地與人交談,另一方面也不敢以任何理由觸犯公眾利益,因為我們遵從法庭和法律,特別是遵從於那些對受害者給予賠償而制定的法律,以及那些雖不成文、但違反了即被視為恥辱的法律。
——[古希臘]伯里克利

目錄

緒言 尋求法律的確定性——超越法律的不確定性(《法律的不確定性》續)
引論 論守法與法律精神——為什麼要遵守法律
第一部分 現代法律的社會基礎——市民社會與經濟社會
第一章 現代社會的淵源及理念:近現代社會共同的基礎
第二章 市民社會的傳統、演變及精神:歷史的傳承與不變的精神
第三章 經濟社會與競爭法:市民社會的延續
第四章 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公開性
第五章 失去的伊甸園:中國傳統社會中民問社會是如何消退的
第二部分 近現代社會的法律(上)——內含的價值判斷:以人為核心的現代法律秩序
第六章 人的發現與發展成為文藝復興之後近現代的共同使命:西方近代社會制度的形成的啟示
第七章 從古典法治向近代法治的演變:不同的社會形態與共同的命題——法治如何是可能的
第八章 文藝復興的政治理想從“烏托邦”走向“現實”:從“契約”思想到現代的“憲政”思想——社會契約思想與人民主權思想在近現代社會的套用與影響
第九章 現代中國法治邏輯取向的轉變:從“秩序”取向走向“品格”取向
第十章 現代法律中的積極人生:體現不變精神的現代法律
第三部分 近現代社會的法律(下)——內含的價值判斷:強調人品格的現代法律精神
第十一章 公民思想與近現代公法的發展:現代憲政中公民的概念及思想——尋找“公民”的理想
第十二章 近現代私法中自然人的概念及思想:從實質意義上的人走向形式意義上的人
第十三章 現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上):以民法為中心的影響體系
第十四章 現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下):以公法為中心的影響體系
第四部分 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法律——外化的價值判斷:競爭法(公平交易法)與經濟法及其精神
第十五章 市場經濟與經濟社會中的正當性:基於價值判斷的社會設計
第十六章 法律的正當性:價值判斷的外化
第十七章 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研究:正當性的外化
第十八章 競爭法性質的解釋: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例
第十九章 行政壟斷:一個沒有辦法迴避的問題——回歸基本價值判斷的解決之道
第五部分 現代社會與法律精神——外在的差異與內在的統一
第二十章 市民社會、經濟社會與民間社會:現代社會持續發展與強盛之基礎
第二十一章 惡法非法論——現代法治的性質、基礎與條件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