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頭粥

川烏頭粥食法徐徐溫食,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通絡,來自《本事方》,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等。

做法一

烏頭粥的做法

川烏頭粥川烏頭粥

先將烏頭搗碎煎1小時以上。嘗無麻辣味為上,濾渣取汁,加粳米煮粥。

食法

徐徐溫食。

功效

溫經散寒,祛風通絡。來自《本事方》。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等。

用法

將川烏研為細未,先下米煮粥,水沸後加川烏未,改用文火慢煮,熟後加入薑汁、蜂蜜攪勻再煮片刻。早晚餐服食,5~7天為一療程。烏頭有毒,不宜久服。

做法二

原料

川烏 蜂蜜 生薑 粳米 水

製法

每次取川烏5克研末,蜂密適量,生薑2片,粳米50克,同入沙鍋內,加水500毫升,採用文武火,慢慢熬成稀粥。每日2次,溫熱服食。

效用

烏頭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主產於四川,四此又叫川烏。烏頭粥首載於《本事方》一書,具有溫經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適應症狀〕風寒濕痹、周身關節疼痛,四肢拘攣、麻木不仁、半身不遂及心腹冷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症。

說明

〔論治解說〕川烏辛熱,可散在表之風邪,逐在里之寒濕,祛風通痹,溫經止痛,與米為粥,治療風寒濕痹,酸痛麻木,關節疼痛,功效卓著。川烏有素養,與姜、蜜、米同煮,既可大減其毒性,又可健脾補胃,顧護中州。許淑微《本事方》中說:“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川烏(生、去皮尖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腹。”可見前人,製作烏頭粥非常考究,而且又十分注意辨證採用。清代吳儀洛在《成方切要》一書中,也有關於烏頭粥的煎煮方法和臨床主治,這就證明,烏頭粥不僅源遠流和,而且使用廣泛,歷代推崇,雖有小毒,但只要辨證準確,配伍得當,乃是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的良好藥粥。〔現代研究〕本品內含多種生物鹼,這種生物鹼的分解產物有一定鎮痛作用,常作為麻醉、鎮痛藥物使用。

注意事項

1.烏頭粥辛熱性燥,凡陰虛、陽盛,熱痹忌食,孕婦禁服;
2.因烏頭有毒、所以烏頭粥不宜多食久食,中病即止;
3.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