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榨面

嵊州榨面

嵊州榨面,歷史悠久,製作精細,是贈送親朋之禮品。 嵊州榨面,做工考究,風味好,形似麵條,具有韌而不硬,乾而不易碎的特點。 嵊州市榨面商會嵊州榨面是紹興嵊州特色小吃,有“江南第一面”之稱。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嵊州榨面,歷史悠久,製作精細,是贈送親朋之禮品。前清時已馳名,是嵊州傳統特產之一。

嵊州榨面主要分布於崇仁、中南、黃澤、臨城等區,其中以崇仁區為主要產區。湖蔭、溪灘榨面,享有盛名。全市年產約300-400噸,但由於榨面產品率低,100公斤白米僅產榨面80公斤左右,糧食浪費大,所以在糧食困難期間,曾一度下降到年產50來噸,為了節約糧食,提高出品率,改進加工工藝後,質量有所下降,故迫使恢復老工藝,保持傳統特色。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糧食產量提高,榨面也得到恢復發展,不少農民引進電動磨粉機、榨面機。據1985年統計,擁有老式木榨300餘台,機榨26台,榨面生產很興盛。
嵊州榨面,做工考究,風味好,形似麵條,具有韌而不硬,乾而不易碎的特點。
榨面乾燥蓬鬆,透氣性好,耐儲藏,經濟實惠,是家庭生活常備的優質乾糧。
榨面燒煮方便,葷素兩便,炒放都可,並可做羹和菜,如加雞蛋,或打蛋化於榨面燒煮中就叫雞子榨面,在鄉里是用來招待新女婿或貴客的點心。
榨面是嵊州人經常贈送外地親戚必不可少的特產。外地回鄉探親作客者,亦多以攜帶榨面,回家與家人團聚吃麵品嘗為快事。1962年馬寅初先生回嵊探親,也買崇仁榨面帶往北京。一到逢年過節,集市上榨面買賣更興旺。
榨面系精製燦米製作。經洗米、浸潤、磨細、壓榨、靜滲(亦稱微發酵)、攪拌、成稞、煮稞、冷卻、上榨、成面、煮麵、冷浸、分條於竹笠中成圓盤形、避烈日、背風曬乾等二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榨面形似圓盤,條細而均勻,無毛刺和並條,蓬鬆平疊無斷頭,略呈半透明狀,有光澤,麵條直徑約1-1.2毫米為中版,1.4毫米以上為粗版,0.8毫米以下為細版,以特製晚燦米為原料加工的,直徑0.6毫米的榨面稱羊毛榨面,可用熱水瓶開水浸泡,加上佐料就可當點心。是榨面的上品,出產很少。

建立商會

嵊州市榨面商會嵊州市榨面商會
嵊州榨面是紹興嵊州特色小吃,有“江南第一面”之稱。嵊州榨面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如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榨面發展受阻。為解決這一難題,昨天上午,嵊州市榨面商會正式掛牌成立,就此開啟了榨面產業新的里程碑。
近年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的了解,被美譽為“江南第一面”的嵊州榨面榨面逐步走出了嵊州,走進了中國的各大城市,引發了當地飲食行業的改革。目前,嵊州殿前村,有家庭作坊性質的榨面戶40多戶,每戶年收入約在7萬左右,而村民攤曬榨面的場景也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及攝影愛好者。
生產規模、衛生、天氣等因素制約著榨面從傳統加工業走向企業生產規模化。據嵊州榨面商會會長陳柯均先生介紹,每戶榨面戶的產量實際上不多,一些生產衛生也不過關,更嚴峻的是,由於榨面生產比較辛苦,許多年輕人對祖輩的這一傳統工藝失去興趣,導致榨面產業面臨後繼無人的現象,這讓不少人產生了擔憂。“成立這個商會對榨面產業向企業生產規模化邁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今後,我們將對榨面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大力拓寬其生產銷售渠道,並使其生產質量達到規範化。”嵊州市專家學者在嵊州甘霖鎮殿前村共同參與了“殿前杯”嵊州市首屆榨面文化研討會,對嵊州榨面文化的歷史、發展現狀及未來之路等進行了研討。

製作方法

煮法

將佐料(如筍乾、開洋、青菜或者雪菜、肉絲等)放入沸水中煮1至2分鐘,然後放入榨面,繼續煮約2分鐘,配上您喜歡的佐料及調料即為美味之湯麵。如果家裡剛殺了雞,如果你喜歡的話,還可在在放入榨面之前的沸水中澆入一些雞湯就更美味了!

煎炒法

將榨面放入沸水中煮約2至3分鐘,撈起瀝乾後拌上適量調和油、醬油及一些你喜歡的佐料(如肉絲、雞蛋絲、榨菜之類)即可煎炒出美味可口的嵊州炒榨面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