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殿[歷代帝王廟]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

景德崇聖殿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

基本信息

由來

景德崇聖殿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九間(51米),進深五間(27米),重檐廡殿頂,金絲楠木柱,地面墁金磚,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築。清雍正、乾隆時期曾大修,更換成黃琉璃瓦頂,重繪金龍彩畫。到清乾隆時期,殿內供奉主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188人的牌位。殿前月台,東西27米,南北15.5米,東、南、西三面有石護欄,南面三出陛,中為雲山紋御路,東、西各出一陛。 
進景德門向北,是歷代帝王廟裡最大的一個院落。院落正中,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據《大清會典圖》附圖,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棟樑五彩,崇基石欄。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級。景德殿與御碑亭覆瓦原為綠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為黃琉璃。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主建築:景德崇聖殿。祭拜歷代帝王的地方,內供188尊帝王牌位。

建築風格

景德崇聖殿之名,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聖賢”。它的建築,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柱、梁、瓦、彩畫等各對象上,都顯示皇家建築的尊貴與氣派,屬最高規制。只有宮殿、陵寢和皇家御準的建築才能使用這種形制。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天子的“九五之尊”。每個由寬深兩個方向的4根柱子包圍的空間叫做一間。間,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築平面上的最低單位,建築物大小就依間的大小和多寡而定。從商代遺址和漢代明器來看,中國早期建築的開間大多為偶數,正中間必定是柱子,人只能從一側進出。於是,後來逐漸改為單數。九間是等級最高的。
它的屋頂是重檐廡殿式,它的瓦是黃色琉璃簡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組成,它的彩畫是金龍和璽。
殿內懸有乾隆帝的御聯和匾。匾上有“報功觀德”4個字。
殿內分七個神龕位,總共供奉178名歷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書。
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東、西、南三個方向有石護欄。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景德崇聖殿整體建築顯得凝重肅穆,巍峨莊嚴,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景德街”牌樓

“景德街”牌樓原立於北京歷代帝王廟門前景德街兩側,在一百多年前,從大門道馬路對面的影壁,還有東西兩側的高大牌樓,組成了一個禁區。平常日子是不準進入的,唯有春秋兩個祭日,當朝皇帝或由他派遣的官員前來祭祀的時候,才有人出入。

1945年因影響交通被“拆卸”,構件予以保存。隨著新首都博物館的建設,歷代帝王廟“景德街”牌樓得以重新利用。此“景德街”牌樓2005年利用原保存基本構建。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小跑”都是哪些動物?

屋脊通常有垂脊和戧脊。因此脊獸也有垂獸、戧獸和走獸。

從漢代的明器上就已發現脊獸的套用了。宋代以後,垂脊獸頭已成了不可缺少的構件。至明清兩代,垂獸的形象更為生動逼真。

民間稱之為“小跑”的走獸,出現比較晚。隋唐建築上還未發現走獸,宋代有了,但不多。從《清明上河圖》里幾十座建築上也很少見到走獸。宋代編撰的《營造法式》里倒有規定:官式建築的垂脊端用垂獸,戧脊端用仙人,再施蹲獸。清代的走獸,無論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都發展到最為完善的程度。《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規定:走獸應為單數,最多安置11個。走獸的數量,一是跟建築物的等級有關,二是跟建築物的體量有關,而體量又跟瓦的大小形狀有關。

等級較高的琉璃瓦岔脊上,在走獸最前端的是仙人,仙人騎在雞背上。在宋遼金時代仙人的位置是儐伽或力士。仙人臉上有三鬃長髯。相傳他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愍王。由於他昏庸無道,便讓他處在屋角的頂端,如再前行就會跌下地,寓有“懸崖勒馬”、“走投無路”的警戒之意。仙人身後的走獸依次為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麒麟(或狻猊)、七牙魚、八獬豸、九吼(或鬥牛)。最後一個走獸叫行什,因為從龍算起,它排在第10位。

“小跑”安在角樑上,它的作用是保護角梁的構件不致糟朽,同時增加美感。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富順文廟崇聖殿

富順文廟位於四川自貢,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曆二年(1042),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曆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餘,來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

崇聖殿[歷代帝王廟]崇聖殿

道光十六年(1836),富順知縣鄧任坤決定重建文廟,並與當時富順縣第一大財主、貢生肖永升商議。肖永升當即表示:為了保住富順“文章風水”,願盡儒生之責,獨肩重建文廟之任。於是僱工請匠,立即拆除文廟,特派專人前往山東曲阜縣,通過任縣令的富順進士張震,取回建築文廟的規製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共費資三萬六千,歷時四年,於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聖祠、大成殿、月台、兩廡、戟門、更衣祭器所、下至欞星門、名宦鄉賢祠、禮門、義路、泮池、橋欄、宮牆、外賢關、聖域門皆高廣堅緻,逾舊數倍。共占地10餘畝,建築占地3000多平方米。廟正面為一帶紅牆,上塑“數仞宮牆”4個大字。左右有2門,曰“聖域”、“賢關”,非祭祀不開。進門為泮池,池上架橋三座;中為九龍橋,不通行,左右便橋,為祭祀過道。池左右有2門,曰“禮門”、“義路”,為平日出入之門,分別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池後為石坊“欞星門”,有3孔通入,坊寬22.4米,高12.65米。再拾級為“明倫堂”-即戟門,左右為“更衣祭器所”,戟門後有廣場,場後有“日月壇”,中為九龍鏤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後為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殿高35米,為明清時期典型斗拱結構,畫棟飛檐,精巧華美,脊龍昂首,躍然欲飛,琉璃金碧,映日生輝,壯麗凝重,古色古香。殿後有一院落為“泮宮”(“泮宮丹桂是富順八景之一)。再往後,是“崇聖殿”,左右有“龍池”、“風穴”,清泉常滿,大旱不涸。壁間在乾隆時鐫有石刻”龍池“、”鳳穴“,筆力遒勁,近代罕見。崇聖殿隆起的坎上建築是孔子之”寢宮“。寢宮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為石刻),情地金書孔子像,系唐吳道子所畫,從曲阜拓回。左右廊廡,先後曾作生員學舍、縣教諭署及名宦鄉賢祠。
富順文廟有一物值得一書:崇聖殿房頂正脊塔式寶鼎內,有一黃色琉璃質的“裸體童人”!站在院子裡用肉眼看不見,須用大倍數的望遠鏡才能看清。此童人為男性,從男根的發育程度看,應為十三、四歲,男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概有二、三十公分高。我請教過專家,也查過資料,都找不出莊嚴廟堂安放裸像的依據。據我分析,裸像應該是工匠們對主持修廟的學政、縣令一類的文官搞的一個惡作劇。可能是文官們太頤指氣使,不把工匠當人,工匠們一生氣,就把這么個裸人放在聖人他爹的房頂上,讓那幫眼睛長在腦門兒、只會做幾篇八股酸文而無真才實學的文官們,朝光屁股男孩叩頭!崇聖殿建於明朝,裸男像是最近對大殿大修時發現的,這個玩笑一開就是三、四百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