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洋村

山洋村

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就坐落在村後的一個山頂上,背靠青山,面向村莊。

山洋村簡介

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就坐落在村後的一個山頂上,背靠青山,面向村莊。走進紀念園展廳,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無聲地訴說著半個多世紀以前發生在這個幽靜的小山村裡的動人故事。看著一件件久經時光侵蝕的歷史文物,不由得讓人的思緒也隨著先烈們的足跡,回到了那個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年代,仿佛置身於那股革命的洪流之中。

山洋村發展

1948年8月,浙東臨委書記顧德歡親率主力“機動”部隊南下,與台屬“鐵流”部隊在梁皇山平溪會師,後移駐山洋,兩部合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四支隊,為浙東主力之一。中共浙東臨時委員會於8月22日召開第一次藍田庵會議,宣布成立寧(海)天(台)新(昌)工作委員會,建立寧海的武裝部隊“洪流”,明確要將寧海西南區創建為台屬基本區與根據地。此後,“洪流”大隊長楊民奎帶領隊伍在白溪山洋一帶打游擊,播下革命種子,發展黨的組織,建立起了革命根據地。

“白溪山洋許多貧苦農民出身的黨員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出生入死,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為建立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較大貢獻。”回憶解放戰爭時期,當年僅20歲就當上寧海城區地下黨支部書記的王艾村這樣告訴記者。1948年秋,浙東臨委在山洋建立了浙東四支隊總後勤機構和聯絡通訊總站,派參謀長張任偉常駐山洋,負責組織協調工作。10月初,為解決浙東縱隊及台屬各縣部隊軍衣被服供應,浙東臨委參謀長張任偉派王惠英(白溪人)負責籌建浙東第二被服廠,寧海縣地下黨從前童、桑洲等地動員召集了多名裁縫師傅到山洋東灣廠組織生產。“山高水遠處處家,冰天雪地伴燈花。裁衣縫被歡聲起,明月抖得見紅霞。”從這首小詩中,可見當年被服廠的職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工作的情景。而當年山洋被服廠使用的縫紉機,至今仍陳列在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的展廳里。這些貧苦農民出身的黨員,為游擊隊送情報、抬物資、運武器、護傷員、打土匪,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寧海地下黨和當地民眾的幫助下,縣工委在以山洋為中心的大塊山區及岔路、前童一帶還建立了武工隊、修械所、物資供應與聯絡站、後方醫院等,不斷打擊敵人,壯大革命隊伍,從而將山洋創建成為較具規模的浙東遊擊根據地之一。

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寧海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山洋則是寧海西南一塊紅色的土地。為弘揚革命傳統,寧海縣委在2003年決定建造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全縣機關(黨員)幹部、共青團員、學生、愛國人士等紛紛捐款,加上政府財政撥款、各部門資助,172萬元建設資金很快得到了落實。如今的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已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寧海紅色旅遊的首選目的地。當人們站在占地5畝、內有500平方米展廳的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裡,仿佛依稀還能看到“鐵流”部隊獵獵的戰旗,還能聽到解放寧海轟轟的炮聲和滾滾的硝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