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軍事志

8年中,山東軍區部隊對敵作戰3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60餘萬人。 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地區部隊成立華東軍區,組建了華東野戰軍。 成立山東省軍區,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和民兵、兵役工作。

《山東省志·軍事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1996年正式出版,分上、下兩冊。 志書以篇、章、節劃分,共分8篇、39章。首篇為兵役,依次為軍隊體制、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後方勤務、重要戰事、民間武裝、人民防空。書後有附錄。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至1985年。為彰明個別事物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山東省是祖國的前哨,首都的屏障,華北和中原的門戶,歷來為海防重地、軍事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山東省海岸線漫長, 島嶼眾多。省內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的1/3,是屯兵設防的重要依託。平原廣闊,便於大兵團作戰和機械化部隊行動。省內河流、水庫較多,對軍事行動影響較大。全省系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對軍事行動影響較小。1985年全省有人口7700萬,工、農、林、牧、漁業均較發達,戰時人力、物力動員基礎雄厚。省內交通發達,為戰時軍事交通保障提供了有利條件。 晚清時期,清軍實行傳統兵役制度。駐防山東的清軍類型較多,編制體制各不相同。另有團練等民間武裝組織。其間,山東境內發生過農民起義戰爭、中日威海衛之戰等多次性質不同的戰爭。清政府山東駐軍鎮壓過農民起義,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英勇抵抗。 北洋軍閥時期,山東省級軍事機關頻繁更換名稱。山東駐軍實行募兵制和徵兵制。編有陸、海、空三軍,陸軍建制較雜,編制不一。另有“聯莊會”等民眾武裝。這一時期,山東先後爆發革命黨起義、討袁護國之戰和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等戰事。 國民政府時期,延襲募兵制和徵兵制。國民黨駐山東部隊數度調整整編,番號建制混雜,過往客軍較多。總體上分為正規軍、游擊武裝、保全部隊。另有民團軍、自衛隊、難民還鄉團等民間武裝。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軍在山東正面戰場的主要戰事有:魯北戰鬥、魯南會戰、聊城保衛戰等。隨著戰局的發展,蔣介石政府消極避戰,山東很快被日軍占領。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對山東戰場發動重點進攻,被解放區軍民消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先後實行志願兵役制、義務兵役制以及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各地抗日武裝組成八路軍山東縱隊,後改編為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兵團。8年中,山東軍區部隊對敵作戰3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60餘萬人。山東軍民有25萬人參軍,其中11.6萬多人犧牲,湧現出許多戰鬥英雄、民兵英雄和支前模範。 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地區部隊成立華東軍區,組建了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戰略進攻、肅清殘敵等重大戰事, 殲滅國民黨軍70多萬人。山東軍民共有68萬人參軍,其中8萬多人犧牲;支前民兵、民工達1100多萬人次。 新中國成立後,原兵團級的山東軍區擴編為大軍區--濟南軍區。成立山東省軍區,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和民兵、兵役工作。陸軍部隊經過現代化建設,由單一步兵發展到諸兵種合成的陸戰勁旅。組建了海軍北海艦隊和濟南軍區空軍。 人民解放軍駐魯部隊的軍事訓練經歷兩個時期:戰爭年代,採取以戰代訓方式,利用戰鬥間隙開展軍政整訓,重點訓練技、戰術。新中國建立後,山東軍區各部隊訓練逐步走向正規化,開展民眾性練兵比武活動,注重技術、戰術和戰役訓練,加強院校和教導隊教育訓練,部隊現代條件下協同作戰能力不斷提高。 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八路軍就開始套用紅軍政治工作經驗,建立各級黨組織,開展組織工作和民眾工作,瓦解敵軍。新中國成立後,山東駐軍建立起各級政治工作機構,統一政治工作體制,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駐軍開展學習科學文化、培養軍地兩用人才、“雙擁共建”等活動;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加強黨委和基層建設,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駐山東人民軍隊的後方勤務,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保障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需要。新中國建立後,山東駐軍的供應體制日益系統化和現代化,保障了部隊訓練和戰備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全省普遍實行民兵制度。到1985年,全省有第一類預備役兵員約160萬人,第二類預備役兵員約640萬人。 人民解放軍駐魯部隊和人民民眾,從建國初期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戰場建設,人防建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該志獲第二屆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